纺织学报 ›› 2017, Vol. 38 ›› Issue (10): 153-159.doi: 10.13475/j.fzxb.20160902506
摘要:
为探索有效的服装通风设计手段来提高着装人体的热湿舒适性,以服装热湿传递机制和通风散热原理为基础,分别从透气性面料的配置、服装开口的设计、可穿戴式通风装备3个层面解析常用的通风设计手段,并对比不同设计手段之间的作用效应。结果显示:有效的通风设计手段应在全面分析着装环境、人体活动和生理特征的基础上,满足服装局部设计差异性和不同设计手段间匹配性的原则。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明确服装衣下空间空气流动规律,量化表征服装局部的“有效通风”,平衡各种设计手段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优通风效果将成为服装通风设计手段的发展方向。
[1] | 翟胜男 陈太球 蒋春燕 傅佳佳 王鸿博. 消防服外层织物热防护性与舒适性综合评价[J]. 纺织学报, 2018, 39(08): 100-104. |
[2] | 李利君 宋国文 李睿 王丽文 向春晖. 消防员防护服面料的热湿舒适性[J]. 纺织学报, 2017, 38(03): 122-125. |
[3] | 马崇启 蔡薇琦 阚永葭. 酚醛纤维织物热湿舒适性的灰色聚类分析[J]. 纺织学报, 2016, 37(12): 29-32. |
[4] | 张纪婷 蒋高明. 保暖涤纶割圈绒织物的热湿舒适性[J]. 纺织学报, 2015, 36(04): 55-0. |
[5] | 张新杰 丛洪莲. 结构参数对割圈绒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影响[J]. 纺织学报, 2014, 35(1): 46-0. |
[6] | 徐巧 丛洪莲. 冰爽涤纶无缝内衣面料热湿舒适性的综合评价[J]. 纺织学报, 2013, 34(11): 49-0. |
[7] | 王立新, 范雪荣, 孙友昌, 柴蕾. 基于纤维孔隙状况的皮革服装材料热湿舒适性的比较[J]. 纺织学报, 2012, 33(8): 97-102. |
[8] | 李敏;涂建雯. Coolmax/棉双面效应针织面料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与预测[J]. 纺织学报, 2010, 31(11): 39-43. |
[9] | 黄淑平;马崇启;周衡书. 竹原纤维织物热湿舒适性的灰色关联评价模型[J]. 纺织学报, 2009, 30(9): 33-36. |
[10] | 徐先林;黄故;齐利霞. 牛奶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热湿舒适性能[J]. 纺织学报, 2009, 30(04): 41-44. |
[11] | 杨庆斌.;王瑞;刘逸新.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混纺比与舒适性的关系[J]. 纺织学报, 2007, 28(6): 52-54. |
[12] | 陈益松;杨凯;张渭源. 基于虚拟仪器构建服装测量用温湿度仪[J]. 纺织学报, 2007, 28(5): 117-121. |
[13] | 孔令剑.;晏雄. 灰色理论在麻织物热湿舒适性研究中的应用[J]. 纺织学报, 2007, 28(4): 41-44. |
[14] | 张辉;徐军;张建春;朱华. 织物静态热湿舒适性测试分析[J]. 纺织学报, 2004, 25(04): 56-57. |
[15] | 孙锋. 四种军用体能训练服特点的比较[J]. 纺织学报, 2004, 25(01): 62-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