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一种再生牛皮胶原蛋白复合纤维,通过相关实验和方法,初步分析了再生牛皮胶原蛋白复合纤维的微观结构、表面形态、物理机械性能及耐热性能。结果表明:再生牛皮胶原蛋白复合纤维线密度离散系数为22.64%,常用长度规格为38 mm和51 mm 2种;纤维横截面呈圆形,中间有微孔,纵向有沟槽和小颗粒状物质;纤维断裂强力为3.77 cN,断裂伸长率为16.89%,模量为15.84 cN/dtex;纤维回潮率为18.16%,结晶度为21.68%,取向度为71.2%,纤维与纤维间静态摩擦系数为0.433;在使用过程中以不超过110℃为宜。
为研究二醋酸纤维素纤维(CDA)纺丝溶液在正三角形喷丝孔出口处的挤出胀大行为,通过激光外径测量仪,对不同剪切速率条件下,不同质量分数、温度、流量的纺丝液和不同长径比的喷丝孔的挤出胀大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剪切速率一定时,随着CDA纺丝液质量分数和纺丝液流量的增加,挤出胀大比也逐渐增加;提高纺丝液温度和增加喷丝孔长径比,挤出胀大比则呈现下降趋势。当剪切速率增加时,不同质量分数度、不同温度和不同流量的纺丝液及不同长径比的喷丝孔的挤出胀大比也在增加,并且增加程度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分析正三角形喷丝孔纺制二醋酸纤维或丝束的过程提供了依据。
采用热失重分析法对聚芳噁二唑(POD)纤维在不同氛围下以不同升温速率升温时发生的热降解行为进行了动力学研究。主要采用Kissinger、Flynn-Wall-Ozawa 及Coats-Redfern 3 种方法研究得到POD纤维在氮气和空气氛围中的热降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采用Flynn-Wall-Ozawa法得到的POD纤维在氮气氛围下的平均活化能为276 kJ/mol;而采用Kissinger法得到POD纤维在热降解速率最大时的活化能为277 kJ/mol。在空气氛围下,在第 1 阶段其热降解活化能为257.5 kJ/mol,在第 2 阶段其热分解活化能从195.3 kJ/mol逐步降低到79.1 kJ/mol;最后,采用Coats-Redfern法并结合Flynn-Wall-Ozawa,得到了POD纤维热降解机制方程的积分形式,其机制均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仅反应级数有所差异。
为了解柞蚕彩丝与普通柞蚕丝在结构与性能上的差异,研发高附加值的柞蚕彩色制品,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声速模量法、热性能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柞蚕彩丝的结构和性能,并与普通柞蚕丝进行了比较。根据丝素X射线衍射强度曲线定量计算及TG曲线和吸热峰的位置,可确定柞蚕彩丝结晶度和取向度均比普通柞蚕丝偏高,强力比普通柞蚕丝要高6.5%, 但伸长率减少3.5% ,初始模量升高3.6%。普通柞蚕丝比柞蚕彩丝具有更优良的柔软性。
采用质量浓度分别为4、6、8、10、12g/L的NaOH溶液对木棉纤维进行处理,对比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碱处理对木棉纤维的表面形态、质量损失率、力学性能、浸润性能、热性能以及化学组成等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处理可去除木棉纤维表面的胶质,是纤维素的净化过程;经过适当质量浓度的碱处理,木棉纤维的断裂强力、浸润性能均有所增加,但当碱液浓度增加到一定范围时,木棉纤维的断裂强力、浸润性能会出现下降;碱处理对纤维素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
采用超声萃取法研究聚酯纤维中低聚物的含量,对再生聚酯商标织物轧光过程中析出灰色粉末主要成分的溶解性能进行分析,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等测试手段对其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普通聚酯纤维相比,再生聚酯纤维中所含低聚物的含量较高;该灰色粉末在三氯甲烷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且根据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测试结果进一步判断,该灰色粉末主要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三元环状低聚物。
以滚筒为收集装置,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有序排列的丝素蛋白/聚己内酯(SF∕PCL)复合纳米纤维膜。利用FE-SEM和MATLAB软件对不同转速下收集的SF/PCL纳米纤维的形貌及排列有序程度进行表征;利用双轴拉伸试验仪对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滚筒转速越大,纳米纤维排列有序程度越高;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表现出各向异性,同时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和非弹性。对实验曲线进行拟合,建立了纳米纤维膜在双轴循环拉伸作用下的拉伸负荷-伸长率数学模型。以滚筒转速4.70m/s的试样为例,数学模型拟合曲线与实验曲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依托纺纱过程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对纺纱质量特征值波动的成因、规律,以及影响质量特征值的各类不确定因素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不确定因素与质量特征值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利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理论,从纺纱质量特征值修正、波动规律表达、人—机—环境脆性模型构建,以及TARCH(1,1)模型对影响因素异常行为辨识4个方面对纺纱质量特征值波动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建模与设计,进而提出了基于数据的纺纱质量波动预测“四步法”。实验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四步法”实现了纺纱质量特征值波动过程的可视化,做到了影响因素异常行为的事前预警以及成纱质量的实时在线检测,为构建基于数据的纺纱质量预测与控制提供了新方法。
为探索机织物交织规律表达隐含数字信息的可行性,分析了织物组织的数字化表示方法。以将数字串信息和字母串信息转化为织物组织为例,提出了利用织物组织数字化表达的逆转化过程,将数字信息转化为织物组织的方法;分析了由数字信息转化而成的织物组织可织性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机织物的织物组织可用二进制数组及十进制数组进行表达,以简化织物组织的表达与传递;利用织物组织数字化表达的逆转化过程,可将数字串和字母串等信息转化为织物组织,赋予织物组织承载隐含信息的能力;由数字串和字母串等信息转化为织物组织可能存在可织性问题,应先进行必要的分析,再采用双轴织造等技术进行解决。
为开发可加热纬编针织服装,采用衬纬方式将导电丝织入针织物中,并对其电热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分别将单根、2根、3根镀银长丝和单根不锈钢长丝衬入到针织物中,测试导电纱线的最大负载电流、织物的热稳定性、织物的电热升温特性和表面温度的均匀性。结果显示:不锈钢长丝的最大负载电流最大,其次是3根镀银长丝的;通电后,衬入镀银长丝织物的电阻变化率较小;衬入3根镀银长丝的织物通电后温度升高的速度较快,且达到稳定工作的温度较高;测试范围内,织物的稳定温升与输入电压成正比;织物表面温度均匀性较好。认为可选择衬入3根镀银长丝的纬编织物制作可加热针织服装。
为研究保暖涤纶割圈绒织物的服用性能,以保暖涤纶与吸湿快干型超细涤纶丝进行交织,开发出轻柔舒适的保暖涤纶割圈绒针织物。通过试测试了保暖涤纶割圈绒织物和普通纯涤纶产品的透气量、芯吸高度、保温率、传热系数、克罗值等热湿舒适性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保暖涤纶纬编割圈绒织物具有良好的热湿舒适性,其透湿性能、导湿性能以及保温性能均优于普通吸湿快干型涤纶产品,服用性能较好。
为减少设计师与消费者对同一面料的认知偏差,以感性工学理论为基础,探索消费者与设计师对面料产品感觉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程度。利用聚类分析法确定语义空间,采用语义差异法获取消费者与设计师对同一面料材质的感性评价,同时运用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法及独立样本T检验法进行组内人员评价的一致性及2组人员评价的差异性分析。以双面绒为演示对象,得出2组人员对该面料材质的感受差异及一致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用于服装面料的合理性检验,减少消费者与设计师之间的认知偏差,提高面料设计效果的满意度。
为实现横编(电脑横机编织)鞋面设计的高效化和规范化,在深入研究横编工艺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人体足部特征及运动机能对运动鞋面功能性与装饰性的要求,通过平面与立体相配合的设计方法,建立了用于横编鞋面生产的平面样板。样板不仅符合人体足部的功能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样板本身结构的合理性。通过对横编鞋面平面样板在半成形和全成形横编鞋面中的运用举例,证明横编鞋面平面样板可适用于横编鞋面的设计,并在编织过程中通过不同编织方法实现组织结构及花型色彩变化,为横编鞋面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参考。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双槽熔喷工艺中外沿长度对空气流场特征的影响。首先,在双槽熔喷工艺模头的气槽外沿添加2片一定长度的附件,然后用数值方法对添有附件的双槽熔喷工艺的空气流场进行模拟计算;最后,分析了外沿长度对纺丝中心线上的空气速度、压力和温度分布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外沿长度的增加,空气速度和压力最大值都减小,而空气温度最大值基本不变,速度和压力的衰减程度增加,而温度的衰减程度减小。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蒸汽升温法制备部分糊化淀粉浆液。运用光学显微镜、粒度分析仪、差示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原淀粉和用蒸汽升温法于不同温度下制备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形态结构、颗粒大小、膨胀势、糊化度、结晶度等进行了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制备温度的提高,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偏光十字逐渐消失,结晶度下降,而糊化度、粒径、膨胀势逐渐增大;64 ℃时制备的稳定性较好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大部分偏光十字消失,但仍有结晶峰存在,糊化度为72.22 %。
为了解蚕茧对铬的吸附能力,用蚕茧壳、洗涤后的蚕茧壳、改性茧壳吸附模拟废水中的铬,用吸附率和单位吸附量检测吸附效果。结果表明:直接用茧壳吸附铬的效果差,洗涤茧壳较直接用蚕茧壳吸附铬的效果好;尿素改性茧壳较洗涤茧壳的吸附效果差,柠檬酸改性洗涤茧壳的吸附效果比洗涤茧壳略好;洗涤茧壳在50℃、pH=1、浴比1g:50、铬液质量浓度60μg/mL、吸附时间40min时,其吸附率为73.79%,单位吸附量为2.2mg/g;柠檬酸改性茧壳在30℃、pH=1、浴比1g:50、铬液质量浓度40μg/mL、吸附时间120min时,其吸附率为81.29%,单位吸附量1.63mg/g。
利用电子束蒸发沉积法在不同的织物表面形成镍铬金属膜,制备具有抗紫外线辐射功能的柔性材料。通过SEM、EDS观察以及图像处理技术,比较了纤维原料及织物成形方式对电子束蒸发沉积膜的耐磨稳定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镀膜工艺对耐磨稳定性及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电子束蒸发沉积法在纤维基底材料上可形成均匀的、金属外观的薄膜,并且涤纶针织结构有利于提高金属膜在纤维表面的耐磨稳定性;当溅射时间为20min、溅射电子束流为280mA时,金属薄膜与基底的结合牢度好,可经受2 000次以上的摩擦,当摩擦约2 500次时,其UPF值超过40,具有较优异的持久功能性。
采用微波辐射技术, 以壳聚糖胍亚硫酸盐和浓盐酸为反应原料, 合成了一种壳聚糖胍盐酸盐抗菌剂,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谱图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将壳聚糖胍盐酸盐用于羊毛织物的抗菌整理,通过研究整理剂质量浓度、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对整理后羊毛织物抗菌效果和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优化整理工艺。结果表明,在微波辐射条件下成功合成了壳聚糖胍盐酸盐抗菌剂,整理剂在羊毛织物上的较佳整理工艺为壳聚糖胍盐质量浓度10g/L,焙烘温度130°C,焙烘时间5min。
采用自制的羊毛角蛋白溶液整理毛织物,通过正交试验选择合理的整理工艺参数,得到最优工艺为:羊毛角蛋白溶液用量15%(o,w.f)、处理温度75℃、处理时间60min、浴比1:25。对比整理前后毛织物的性能发现,毛织物毡缩率由17.85%下降到4.1%;急弹性回复角分别从144.2°提高到215°;断裂强力小幅提高而断裂伸长下降。整理后织物的毡缩率显著下降、折痕回复性提高、断裂强力增加而伸长下降,毛织物定型效果得到改善。
为探讨织物烧毛效果客观评价的可行行,利用织物单面压缩测试仪测试了织物烧毛前后布面毛羽特征参数,对烧毛前后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烧毛效果的主观评定结果,建立了客观评价织物烧毛效果的指标体系。研究表明:织物烧毛前后布面毛羽的各特征参数均发生了一定变化,且烧毛前后各参数的差异性显著;织物烧毛效果可用烧毛前后布面毛羽各特征指标的变化率进行评价;毛羽长度的变化率在烧毛前后最为显著,在实际应用中可作为织物烧毛效果客观评价的主要依据。
建立人体颈部三维立体模型是研究服装领口与颈部之间作用力的前提,是预测颈部服装压力、优化领型设计的基础。为此,以200名在职男性颈部形态分类为基础,挑选20名颈型相似的青年男性, 通过三维人体扫描仪获取枕骨下沿与颈根之间12cm的40个颈部截面点云图;再用MATLAB软件处理,获取颈部截面坐标;之后将颈部三维坐标输入SolidWorks软件,即可输出颈部皮肤层三维模型;运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包含骨骼层,软组织层的颈部三维模型,并利用服装穿着压力与三维模型曲率的关系进行模型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的三维颈部模型高度有效,模型对服装压力预测以及服装领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为给用于外出哺乳功能型服装的设计提供参考,简单介绍了哺乳期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提出了外出哺乳衣设计要能够保护哺乳期女性身体,方便其在外哺乳、满足婴幼儿安全卫生要求、适应哺乳期女性在外的各种时间和场合,便于洗涤护理。将外出哺乳衣按照哺乳口打开方式的不同分为上掀打开式、领口打开式、门襟打开式和两侧打开式,并针对各类外出哺乳衣的特殊结构设计、款式设计、色彩、图案、面辅料选择几大设计要素进行探讨分析。
裤裙结构参数值由体型和造型特点决定。为得到不同造型裤裙结构参数的定量配伍值,同时克服依据造型效果定性分析方法设计裤裙结构参数值的弊端,在分析标准裤与裙裤结构设计依据和主要结构参数取值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裆宽系数K为自变量,分别以总裆宽、后中线倾角、后翘量和前后下裆缝夹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式,得到了不同造型裤裙结构参数取值的逻辑关系,探索了裤裙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律。
针对20世纪20年代流行性于欧洲的半长形男士灯笼裤,从起源、发展、造型、面料、结构、功能性等方面,归纳了其构成要素并分析了其与现代服装设计融合的途径。通过比较半长形灯笼裤与哈伦裤的特点,以及对面料和季节与造型的关系、松量与褶量和省量的动态平衡、运动中体现出的功能性这几个方面的分析,得出适用于我国现代市场的男士灯笼裤特征,使半长形男士灯笼裤跨越时代、性别和国界实现其在中国服装设计领域中的创新性发展。
服装流行色是影响服装企业生产、营销、效益的重要因素。针对服装流行色预测研究中存在色彩量化复杂、缺少时间序列参数与构建预测模型性能关系等问题,提出以国际春夏女装流行色为研究对象,以PANTONE色彩体系为色彩量化依据,以绝对误差平均值作为预测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标,探讨了不同长度的时间序列对灰色GM(1,1)服装流行色色相预测模型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6年时间序列建立的灰色GM(1,1)模型对服装流行色色相预测的整体精度高,其绝对误差平均值之和仅为1.9%。
针对电脑绣花机现有自动换底线装置灵活性差、不便于扩展,人工更换底线效率低、工作强度大等工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总线网络且兼容绣花机主控制器的自动换底线系统模块化设计方法。创新设计一种灵活的换旋梭装置,其上内嵌控制电路板作为系统CAN节点控制单元,与换底线集中控制器构成多节点CAN总线网络拓扑,使集中控制器对各个机头换旋梭装置呈分布式控制,完成换底线动作,并详细阐述了驱动元件的控制优化方法。现场调试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效率高,可扩展性强,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为设计适合室内舒适送风的布风管,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尾部封闭不透风与尾部渗透通风两种模式下的布风管,研究对比内部流场的速度与压力变化。结果表明:尾部封闭式布风管中心速度变化从4 m/s降到0,尾部形成涡流;尾部渗透式布风管中心速度变化从4 m/s降到2.5 m/s,尾部中心风速较大;沿着布风管轴向前进,尾部封闭式布风管的纤维壁面出风速度逐渐减小,出风速度范围为0.15 -0.4 m/s;尾部渗透式布风管的纤维壁面出风速度比较均匀,出风速度范围为0.28 -0.4 m/s。纤维壁面出风方面,尾部渗透式布风管比尾部封闭式布风管更均匀,二者均无吹风感,满足室内人体舒适性要求。
鉴于服装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度影响的复杂关系,构建服装品牌形象、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度、品牌忠诚度的影响关系模型并提出理论假设。将服装品牌形象分为服务形象、产品形象、宣传促销形象、企业形象、店面形象和使用者形象6个结构维度。对模型和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服装品牌形象从直接和间接2个方面对品牌忠诚度产生影响;感知价值通过顾客满意度所产生的中介效果间接影响品牌忠诚度;服装品牌形象与品牌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受到顾客满意度标准较大影响。服装企业应通过提升品牌形象促使顾客满意度向品牌忠诚的转化。
用户需求不确定性是供应商和零售商订货风险的主要来源。在关于供应链需求信息波动方差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服装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 PLE对二级传统服装供应链和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服装供应链模型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VMI服装供应链模式下订单波动变化和长鞭效应都有明显改善,进一步证明订货提前期与各级库存波动有关;VMI供应链模式能显著减弱长鞭效应,提高节点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仿真研究结果与理论模型分析结果一致。
生物基锦纶是指相对于传统石化法聚酰胺纤维,使用蓖麻油裂解法或葡萄糖发酵法等生物法合成加工得到的绿色、环保型聚酰胺纤维。生物基锦纶具有等同于传统锦纶的高强、耐磨、吸湿等优良性能,并在原料来源可持续、功能性等方面存在很大优势,但多数由于成本过高或提取工艺不过关而未能实现产业化。近年来,蓖麻油裂解工艺和葡萄糖生物发酵工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大大提高了微生物发酵中关键酶的效率,使生物基锦纶单体的成本和质量都得到控制,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国际公司对聚酰胺原料单体二元胺的市场垄断,具有现实的产业化前景,在化纤工业、汽车行业和军事装备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