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纺织学报
(月刊 1979年创刊)
主 编:刘 军
副主编:张洪玲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出版单位:《纺织学报》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0253-9721
        CN 11-5167/TS
亮点文章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21-07-15
    特约专栏:纺织材料阻燃新技术
    碳点对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性能的影响
    顾伟文, 王文庆, 魏丽菲, 孙晨颖, 郝聃, 魏建斐, 王锐
    纺织学报. 2021, (07):  1-10.  doi:10.13475/j.fzxb.20201001410
    摘要 ( 642 )   HTML ( 51 )   PDF (3985KB) ( 46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零维碳纳米材料碳点(CDs)对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FRPET)热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及荧光性能的影响,将对PET具有良好阻燃效果的共聚型阻燃剂2-羧乙基苯基次膦酸(CEPPA)与碳点同时采用原位聚合的方式添加到PET基体中,研究碳点添加量对FRPET各项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极限氧指数(LOI值)、垂直燃烧(UL94)、锥形量热(CONE)等测试分析不同碳点添加量对FRPET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碳点添加量为1.50%时,FRPET的LOI值最高可达34%,垂直燃烧级别为V-0级,较只添加CEPPA的FRPET引燃时间变长、热释放速率峰值与平均热释放速率及总热释放量均降低;加入CDs后FRPET的力学性能也有很大改善,且赋予了荧光性能,有益于拓宽FRPET的应用领域。

    磷杂菲基共聚协效阻燃聚酰胺6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刘可, 陈爽, 肖茹
    纺织学报. 2021, (07):  11-18.  doi:10.13475/j.fzxb.20210200108
    摘要 ( 487 )   HTML ( 29 )   PDF (2829KB) ( 17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聚酰胺6(PA6)纤维的阻燃性能,以10-(2,5-二羧基苯氧基)-10-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DP)为共聚阻燃剂,复配二硫化钼(MoS2)或硫化锌(ZnS),制备DOPODP共聚协效阻燃PA6,经熔融纺丝制备阻燃PA6纤维,并对其结构、性能及阻燃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OPODP经共聚法成功引入PA6,DOPODP可提高PA6的阻燃性能,但其熔融温度、结晶温度等下降;引入协效阻燃剂后,阻燃PA6垂直燃烧(UL94)级别为V-0级,极限氧指数(LOI值)达30%以上;DOPODP对PA6主要表现为气相阻燃作用,DOPODP分解产生含磷自由基可捕获活性自由基,协效阻燃剂可促进PA6成炭;相比PA6纤维,阻燃PA6纤维力学性能下降,而织物的LOI值提高。

    阻燃涤纶/海藻酸钙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徐凯, 田星, 曹英, 何雅琦, 夏延致, 全凤玉
    纺织学报. 2021, (07):  19-24.  doi:10.13475/j.fzxb.20200902906
    摘要 ( 457 )   HTML ( 26 )   PDF (1714KB) ( 29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海藻酸钙纤维阴燃的现象,通过标准纤维解离器将阻燃涤纶与海藻酸钙纤维共混制备了阻燃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以及锥形量热测试后的残渣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阻燃涤纶与海藻酸钙纤维以质量比为40∶60混合时,复合材料的阴燃时间小于1 s,损毁长度为12 mm;在燃烧过程中,阻燃涤纶受热熔融覆盖在海藻酸钙纤维表面,隔绝了海藻酸钙纤维与空气的接触,从而抑制海藻酸钙纤维的阴燃;与阻燃涤纶相比,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热释放量和烟释放量;在复合材料质量损失的第3个阶段(350~600 ℃),海藻酸钙纤维热分解的中间产物避免了阻燃涤纶的快速分解,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稳定性,促进了残炭的形成。

    新型植酸基阻燃剂改性Lyocell纤维与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林生根, 刘晓辉, 苏晓伟, 何聚, 任元林
    纺织学报. 2021, (07):  25-30.  doi:10.13475/j.fzxb.20200905206
    摘要 ( 583 )   HTML ( 29 )   PDF (2433KB) ( 24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Lyocell纤维与织物的阻燃性能,利用天然富磷化合物植酸与新戊二醇和尿素反应制备了一种膨胀型阻燃剂,应用于Lyocell纤维与织物的后整理。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阻燃Lyocell纤维的结构、热稳定性及表面形貌。采用垂直燃烧、锥形量热及极限氧指数实验,研究了处理后Lyocell织物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经阻燃处理后的Lyocell纤维,其初始分解温度降低了177.1 ℃,800 ℃时的残炭量提高了21%;总热释放量、热释放速率峰值及平均热释放速率分别降低了76.9%、84.0%、70.6%;极限氧指数从17.0% 提高到47.6%,经25次洗涤后极限氧指数下降到28.8%,但仍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

    棉/粘胶混纺织物的阻燃抗菌整理
    张姣姣, 李雨洋, 刘云, 董朝红, 朱平
    纺织学报. 2021, (07):  31-38.  doi:10.13475/j.fzxb.20201202708
    摘要 ( 407 )   HTML ( 23 )   PDF (4241KB) ( 14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获得阻燃和抗菌复合功能的纺织品,合成了一种梳状硅-磷-氮协效阻燃抗菌整理剂,并对棉/粘胶混纺织物进行功能整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棉/粘胶混纺织物的整理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整理工艺:阻燃抗菌整理剂质量浓度为500 g/L,2-膦酸基丁烷-1,2,4-三羧酸质量浓度为150 g/L,在50 ℃浸渍40 min后二浸二轧,70 ℃预烘5 min,130 ℃焙烘150 s。借助红外光谱仪、垂直法阻燃性能测试仪、数显氧指数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等对织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理后棉/粘胶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可稳定保持在28%以上,阴燃时间、续燃时间均为0 s,织物燃烧后表面富集Si、P、N元素的致密的炭层,在800 ℃时的残炭量为40.16%;整理后棉/粘胶混纺织物与未整理织物相比,对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9.05%和95.52%,该织物具有较好的阻燃抗菌性能。

    超支化磷酰胺在粘胶织物阻燃整理中的应用
    张超, 蒋之铭, 朱少彤, 张晨曦, 朱平
    纺织学报. 2021, (07):  39-45.  doi:10.13475/j.fzxb.20200900507
    摘要 ( 353 )   HTML ( 17 )   PDF (2966KB) ( 13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开发无甲醛阻燃粘胶织物,以多羟基超支化磷酰胺(HPAE)和1,2,3,4-丁烷四羧酸(BTCA)为阻燃整理体系,制备阻燃粘胶织物。对比分析整理前后粘胶织物的表面结构组成、成炭性能和燃烧行为,评价该阻燃整理体系对粘胶织物的拉伸断裂强力、折皱回复角和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织物的质量增加率为22.5%时,极限氧指数(LOI值)从21.0%提高到28.9%,织物离火自熄,能顺利通过垂直燃烧测试;HPAE极大提升了粘胶织物的成炭能力,在800 ℃氮气氛围中的残炭量为42.9%;整理后织物在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明显降低,最大热释放速率和总热释放量分别下降了59.4%和15.1%;经过25次标准水洗后,LOI值从29.1%下降到24.8%。

    纤维材料
    不同分子质量丝素蛋白的分离与表征
    丁梦瑶, 戴梦男, 李蒙, 刘苹, 徐晶晶, 王建南
    纺织学报. 2021, (07):  46-53.  doi:10.13475/j.fzxb.20201006308
    摘要 ( 615 )   HTML ( 21 )   PDF (2603KB) ( 17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获得不同分子质量且分布相对集中的丝素蛋白,采用葡聚糖凝胶层析技术对再生丝素蛋白溶液进行梯度纯化、分离。通过使用合适的葡聚糖凝胶并控制层析流速,有效分离出不同分子质量的丝素蛋白,并进一步对获得的4组不同分子质量的丝素蛋白的黏度、电负性、氨基酸组成和分子构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丝素蛋白溶液的黏度和等电点随其分子质量的减小而减小,其电负性的提高主要源自于丝素重链被切断,且富含非重复区域的较小分子质量的肽链;4组不同分子质量的丝素蛋白均可自组装形成一定的β-折叠结构,分子质量越高的丝素蛋白越易形成稳定的分子构象。

    木质素/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制备及其表征
    阳智, 刘呈坤, 吴红, 毛雪
    纺织学报. 2021, (07):  54-61.  doi:10.13475/j.fzxb.20200808308
    摘要 ( 523 )   HTML ( 19 )   PDF (2851KB) ( 14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实现木质素作为一种可再生、易降解的环保原材料在制备碳纤维领域的应用,通过静电纺丝、预氧化和炭化工艺制备了木质素/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借助旋转流变仪、电导率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比表面积测试仪研究了木质素的添加对纺丝溶液的性质、预氧丝和碳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证溶液可纺性和纤维成纤性的基础上,木质素与聚丙烯腈的质量比可提高到90∶10,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添加木质素后,预氧丝具有耐热稳定的梯形结构,制备的碳纤维比表面积从50.49增大到849.89 m2/g,在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轻薄型取向碳纳米纤维膜的应变传感性能
    闫涛, 潘志娟
    纺织学报. 2021, (07):  62-68.  doi:10.13475/j.fzxb.20200807708
    摘要 ( 312 )   HTML ( 21 )   PDF (4968KB) ( 8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实现对人体运动及生理信息的监测,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轻薄型取向碳纳米纤维膜(CNFM),并以此开发柔性应变传感器。重点分析了碳纳米纤维膜的结构及性能,讨论了CNFM的厚度、宽度及碳纳米纤维(CNF)的取向对传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腈/石墨烯复合纳米纤维的取向度及CNFM的透光率可分别达到61.3%和48%;当牵伸方向平行于CNF的取向时,传感器的应变范围随CNF取向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CNFM厚度及宽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当牵伸方向垂直于CNF的取向方向时,传感器的应变范围显著提高,但其敏感系数降低。该超薄透明型柔性应变传感器可贴附于皮肤表面,检测人体关节及心率、声带振动等运动与生理信息,也可应用于智能服装及微小形变监测等领域。

    纳米二氧化钛涂覆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纤维的制备及其抗紫外光照射性能
    谭艳君, 霍倩, 刘姝瑞
    纺织学报. 2021, (07):  69-75.  doi:10.13475/j.fzxb.20210202207
    摘要 ( 280 )   HTML ( 6 )   PDF (2236KB) ( 6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PBO)纤维经紫外光照射后强力下降的问题,首先采用氧等离子体对PBO纤维表面进行改性,提高其界面性能;然后在改性PBO纤维表面涂覆纳米TiO2及有机硅整理剂制备TiO2/PBO复合纤维;最后对复合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当氧等离子体处理功率为200 W、处理时间为200 s时,PBO纤维表面有凹痕,纤维拉伸强力保持率大于90%,摩擦因数增大16%,接触角减小为52.7°,说明PBO纤维的表面润湿性能增大;当纳米TiO2与硅烷偶联剂质量比为1∶1时,TiO2/PBO复合纤维表面有沉积凸起的纳米TiO2颗粒;用紫外光照射200 h后,TiO2/PBO复合纤维的断裂强力下降率比PBO原纤减少30%,说明纳米TiO2涂覆后的PBO纤维抗紫外光照射性能提高。

    纺织工程
    环锭纺及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混色纱的纤维混合效果研究
    杨瑞华, 潘博, 郭霞, 王利军, 李健伟
    纺织学报. 2021, (07):  76-81.  doi:10.13475/j.fzxb.20200903907
    摘要 ( 390 )   HTML ( 19 )   PDF (3781KB) ( 38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环锭纺、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3种不同成纱方法对混色纱中各色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分别使用3种成纱方法、2种条混方式(1道并条工序、3道并条工序)纺制6种混色纱,并制作6种混色纱的横截面切片样本,通过计算汉密尔顿指数,表征混色纱中各色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分析不同成纱方法的纤维混合规律;同时测试6种混色纱的成纱性能,分析不同成纱方法混色纱的成纱质量。结果表明:转杯纺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环锭纺和喷气涡流纺,环锭纺次之,喷气涡流纺纤维混合最不均匀;经过3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纤维混合效果优于经过1道并条工序的混色纱;环锭纺混色纱的强度最高,喷气涡流纺混色纱的毛羽最少。

    涤纶与芳纶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复合纱防刺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李凤艳, 叶天宇, 展晓晴, 赵健, 李聃阳, 王瑞
    纺织学报. 2021, (07):  82-88.  doi:10.13475/j.fzxb.20201007007
    摘要 ( 634 )   HTML ( 13 )   PDF (2241KB) ( 10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降低高性能纤维防刺织物的成本,改善产品的舒适性,通过将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与涤纶进行复合纺纱并制备防刺织物,测试分析了复合纱线基织物以及铺叠层数等对其静态防刺、透气和透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织物穿刺载荷随着面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复合纱中引入涤纶可保持或提高织物的防穿刺性能;增加复合纱线织物堆叠层数,织物刺破载荷值最大提升536%;通过增加纤维根数可在较低铺叠层数下达到相当程度的穿刺载荷;加入复合纱后,织物的透湿性和透气性无明显变化;多层织物堆叠对织物透气性有明显影响,随织物经纬密增大,堆叠后织物透气率下降,最大为64.82%。

    无缝成形产品工艺设计模型建立及其系统实现
    沈颖乐, 丛洪莲, 俞旭良, 郑培晓
    纺织学报. 2021, (07):  89-94.  doi:10.13475/j.fzxb.20200702006
    摘要 ( 290 )   HTML ( 12 )   PDF (2549KB) ( 9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无缝成形产品设计系统效能,在研究设计特点与款式成形结构原理的基础上,对无缝成形产品的工艺设计模型进行研究。通过对无缝成形产品工艺的数学建模,分别建立款式、花型图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描述花型图的意匠信息。建立了结构花型图模型来描述花型图与编织行的关系,直观地表现纱线编织状态。结果显示:立体花型图的设计赋予了意匠格更多维度的信息,可以同时控制步进、纱嘴的动作;结合设计模型,通过色块分区、组织填充和图元贴图功能实现了产品的工艺设计,简化了工艺设计流程,实现了规范与高效的无缝成形产品设计系统。

    新型熔喷气流模头的设计与数值分析
    王玉栋, 姬长春, 王新厚, 高晓平
    纺织学报. 2021, (07):  95-100.  doi:10.13475/j.fzxb.20201000406
    摘要 ( 440 )   HTML ( 29 )   PDF (3951KB) ( 9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改善熔喷流场和降低纤维直径,在普通双槽形气流模头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模头,并对其进行数值研究。借助Gambit软件建立新型模头的几何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其流场进行模拟,分析了纺丝线上的速度、温度、湍流强度分布规律及其对纤维牵伸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的双槽形模头相比,带有内稳定器的新型双槽形熔喷模头可有效地减小回流区的面积,增大纺丝线上的速度极大值,降低纺丝线上的速度波动和温度衰减速率;带有空气压缩器的新型气流模头可提高纺丝线上的流场速度和温度,但对模头附近的逆向速度和湍流强度峰值几乎没有影响;综合对比,同时带有内稳定器和空气压缩器的新型熔喷气流模头性能最佳,更有利于细化纤维。

    循环加载处理对聚氯乙烯涂层膜材料蠕变性能的影响
    汪泽幸, 李帅, 谭冬宜, 孟硕, 何斌
    纺织学报. 2021, (07):  101-107.  doi:10.13475/j.fzxb.20201007707
    摘要 ( 234 )   HTML ( 9 )   PDF (2478KB) ( 7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深入研究膜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蠕变作用机制,以聚氯乙烯涂层膜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历经循环加载过程后的蠕变性能进行测试,分析了循环加载次数、循环峰值应力与循环加载速率对蠕变性能及初始变形保持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循环加载过程后的涂层膜材料蠕变机制基本一致,蠕变性能及对初始变形的保持能力不仅受循环加载次数、循环峰值应力的影响,同时还与循环加载速率密切相关;对于聚氯乙烯涂层膜材料,增加循环加载次数、提高循环应力峰值、降低循环加载速率,均有助于提高蠕变过程对初始变形的保持能力,减少膜结构建筑后期维护工作量,但会延长循环加载阶段的耗时,增加施工过程预加张力阶段的工作量。

    柔性伞衣织物的自由变形折叠建模及其充气机制研究
    张思宇, 余莉, 贾贺, 刘鑫
    纺织学报. 2021, (07):  108-114.  doi:10.13475/j.fzxb.20200704107
    摘要 ( 301 )   HTML ( 9 )   PDF (3818KB) ( 7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冲压翼伞充气耦合计算中柔性伞衣织物的折叠建模这一关键技术难题,根据柔性伞衣真实的物理折叠特点,引入自由变形思想,提出针对多气室柔性伞衣织物的展向折叠建模方法。采用直接约束型曲面变形技术,通过控制节点移动实现曲面变形,基于坐标矩阵变换对柔性伞衣织物进行展向压缩折叠;并用初始应力方法修正几何误差,使折叠模型具有初始本构力学特征。对翼伞柔性伞衣织物建立展向折叠模型,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进行充气过程的流固耦合计算,得到充气过程中结构动力学变化及非稳态流场的分布情况,与空投实验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基于自由变形的新型柔性伞衣织物折叠建模方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染整与化学品
    棉织物的活性染料低含水率焙蒸固色工艺
    陈小文, 吴伟, 钟毅, 徐红, 毛志平
    纺织学报. 2021, (07):  115-122.  doi:10.13475/j.fzxb.20200907608
    摘要 ( 382 )   HTML ( 12 )   PDF (2935KB) ( 4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棉织物传统轧烘轧蒸染色工艺存在的能耗高、活性染料易水解、废水含盐量高和排放量大等问题,提出了利用密封装置固色的棉织物低含水率焙蒸固色工艺。通过测定密封装置中织物表面温度的变化曲线,探讨含水率对织物升温以及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研究棉织物低含水率焙蒸固色理论。探究焙蒸温度、焙蒸时间、代用碱和Na2SO4质量浓度对棉织物低含水率焙蒸固色的影响,并且对低含水率焙蒸固色工艺与轧烘轧蒸工艺染色织物的染色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染料用量相同时,经低含水率焙蒸固色工艺染色织物的K/S值均比经轧烘轧蒸工艺染色织物的K/S值高,采用这2种工艺染色的织物耐摩擦色牢度相差较小,这为提升棉织物轧染工艺的染色性能提供了新方法。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改进遗传算法的织物智能配色
    许雪梅
    纺织学报. 2021, (07):  123-128.  doi:10.13475/j.fzxb.20200705106
    摘要 ( 381 )   HTML ( 12 )   PDF (877KB) ( 10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传统配色方法及现有配色算法的配色精度、效率及泛化能力,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的织物智能配色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颜色,将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与CIEDE2000色差公式结合作为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用模拟退火算法改进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预测颜色配方,并根据预测的配方对涤纶织物进行染色实验,计算实验色差。结果表明:模拟退火算法优化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配色模型只需经过80次迭代即可收敛,预测颜色的理论色差均值为0.165,染色实验色差均值为0.289,配方绝对误差平均值为0.010 7;验证样本的理论色差均值为0.240,染色实验色差均值为0.437。该算法可实现织物的智能配色。

    家庭洗涤对免烫棉织物性能的影响
    郭恒, 黄宏博, 姚金波, 姜会钰, 夏治刚, 王运利
    纺织学报. 2021, (07):  129-136.  doi:10.13475/j.fzxb.20200703808
    摘要 ( 302 )   HTML ( 11 )   PDF (4394KB) ( 5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多元羧酸免烫棉织物在日常洗涤过程中免烫性能的保持情况,实验模拟了日常家庭洗涤的环境,对免烫棉织物在不同的洗涤助剂类型、不同洗涤温度、不同洗涤次数下进行洗涤处理。通过测试对比原免烫织物和不同方式洗涤后免烫棉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断裂强力和化学结构表面形貌等,对免烫棉织物的免烫性能在洗涤过程中的保持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重复洗涤,免烫棉织物的断裂强力和折皱回复角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纤维的表面形貌及微观结构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经80 ℃混合溶液重复洗涤处理50次后的断裂强力下降约26%,折皱回复角降低约50%;对免烫棉织物而言,在家庭洗涤过程中,高温复合重复洗涤对其免烫性能的破坏作用较大。

    织物表面导电线路喷射打印中微滴关键参数的视觉测量
    徐晋, 杨鹏程, 肖渊, 胥光申
    纺织学报. 2021, (07):  137-143.  doi:10.13475/j.fzxb.20200803007
    摘要 ( 238 )   HTML ( 6 )   PDF (2919KB) ( 11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织物表面打印导电线路中微滴的几何尺寸、速度等参数测量过程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将视觉测量与微滴喷射技术相结合。利用高速相机对微滴喷射过程进行拍摄得到连续微滴图像。基于像素的阈值选取方法对微滴图像进行分割,得到微滴的二值图像,采用阶梯型边缘检测算法提取液滴边缘轮廓,获得单个微滴的面积、直径参数,根据面积和直径的关系计算出单个微滴的圆度参数,根据2帧微滴图像间的位移量计算出微滴的瞬时速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视觉测量法测得到的结果精度可达像素级,整个测量过程耗时短,可实现实时测量,为后续织物表面导电线路的精确成形提供了必要监测手段。

    服装工程
    医用防护服的热湿舒适性与人体疲劳度的关系
    牛梦雨, 潘姝雯, 戴宏钦, 吕凯敏
    纺织学报. 2021, (07):  144-150.  doi:10.13475/j.fzxb.20201003607
    摘要 ( 720 )   HTML ( 46 )   PDF (3313KB) ( 24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医护人员长时间穿着医用防护服工作导致体感闷热潮湿、疲劳增加、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设计真人穿着试验,分析人体的热生理和主观感觉参数,从医用防护服的热湿性能角度分析对人体疲劳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搭配短袖套装的防护服热湿舒适性最好,搭配长袖厚款套装的防护服热湿舒适性最差;穿着不同热湿性能的防护服在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中对人体疲劳度的影响不同,穿着防护服在静坐状态下,人体疲劳程度差异较小;在低、中、高强度运动和恢复状态下,防护服热湿舒适性越差,人体疲劳程度越深;平均皮肤温度、心率、能量代谢当量参数与主观疲劳感呈显著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疲劳感与心率的模型,心率可以反映人体的疲劳程度。

    风速对单双层着装状态下运动服针织面料湿阻的影响
    王利君, 马希明, 丁殷佳, 陈诚毅
    纺织学报. 2021, (07):  151-157.  doi:10.13475/j.fzxb.20200503107
    摘要 ( 318 )   HTML ( 12 )   PDF (1742KB) ( 8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构建软风范围内单双层着装状态下运动服面料的湿阻预测有效模型,选取常用的12种T恤、8种外套面料,实验测试了4种风速下的面料湿阻,通过聚类分析获取代表性的T恤和外套面料,模拟T恤和外套的双层着装状态,测试不同风速下T恤与外套双层运动服针织面料之间的湿阻。构建了T恤和外套面料湿阻与风速的三阶多项式模型、双层组合面料湿阻与内外层面料湿阻之间的线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软风范围内,T恤、外套及其双层组合面料均随风速增大而减小,内层T恤面料湿阻对双层组合运动服面料的湿阻影响更大;T恤、外套面料湿阻预测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2.22%、4.85%,双层组合湿阻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3.20%。

    电动自行车骑行防寒服的研制与性能评价
    郑晴, 王昭杰, 王鸿博, 王敏, 柯莹
    纺织学报. 2021, (07):  158-163.  doi:10.13475/j.fzxb.20200606706
    摘要 ( 481 )   HTML ( 17 )   PDF (2353KB) ( 10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电动自行车骑行时的热舒适感和腿部灵活性,应用高性能的材料,采取分体式款式和多开口结构,设计开发了新型电动自行车骑行防寒服。基于真人着装实验,将新型防寒服与一款现有防风衣进行对比,首先在5 ℃和50%相对湿度的冷环境中通过皮肤温度测量和主观感受评价测试服装的保暖性,其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服装的工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骑行过程中,穿着新型防寒服的平均皮肤温度显著高于防风衣,主观热感和热舒适感较防风衣有明显改善;新型防寒服的裤装设计会影响穿脱便捷性,但显著提高了腿部运动灵活性,更适用于具有脚踏功能的电动自行车骑行。

    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的用户下装搭配推荐
    杨争妍, 薛文良, 张传雄, 丁亦, 马颜雪
    纺织学报. 2021, (07):  164-168.  doi:10.13475/j.fzxb.20200803505
    摘要 ( 329 )   HTML ( 15 )   PDF (1567KB) ( 12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消费者由于频繁购入相似服装以及不知如何穿搭的问题,设计了一款智能搭配系统,为用户提供穿搭建议,减少重复购入相似衣服导致的浪费。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大量中高端品牌的服装搭配数据,利用深度学习的新兴模型生成式对抗网络,对服装搭配数据进行学习,挖掘搭配的颜色、款式等视觉规律,训练模型能够实现输入上装图像时智能生成下装图像功能,再通过图像相似度计算匹配到用户预设的个人衣柜,最后结合温度为用户推荐合适的下装。通过对比原搭配和模型生成搭配,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智能穿搭提供了新思路。

    综合述评
    光导纤维在发光织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林文君, 缪旭红
    纺织学报. 2021, (07):  169-174.  doi:10.13475/j.fzxb.20200807006
    摘要 ( 849 )   HTML ( 47 )   PDF (882KB) ( 41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更好地将光导纤维应用于智能纺织品,综述了近年来光导纤维的种类与制备、由其织造而成的光纤发光织物的存在形式、特点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光导纤维在这些形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发光织物的应用,总结了光纤发光织物在智能服装中的应用;并结合发光织物用光导纤维的具体要求和发光织物的必要属性,针对目前光导纤维制备光纤发光织物实现商业化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光纤发光织物应具有类似服用的性能、改善光导纤维的基本性能和提高光纤发光织物的耐用性以及实现高发光亮度、均匀发光等特性,为光导纤维在智能纺织品上应用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综合预测。

    纤维素基有机-无机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水处理应用的研究进展
    张婷婷, 许可欣, 金梦甜, 葛世洁, 高国洪, 蔡一啸, 王华平
    纺织学报. 2021, (07):  175-183.  doi:10.13475/j.fzxb.20200607109
    摘要 ( 427 )   HTML ( 14 )   PDF (1153KB) ( 22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改善传统纳米粉体光催化剂易团聚导致催化活性降低,且难以重复利用等问题,针对性地开发具有高活性位点暴露、高分散性和稳定性的纤维素基光催化复合材料是推动光催化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综述了国内外纤维素基有机-无机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首先从纤维素的不同制备形态角度出发,分析了纳米纤维素、纤维素膜材料、纤维素气凝胶材料与纳米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制备机制,重点阐述了其在环境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最后提出纤维素基光催化材料的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为纤维素基功能材料今后的规模化制备和在环境修复材料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纬编衬经衬纬管状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周濛濛, 蒋高明, 高哲, 郑培晓
    纺织学报. 2021, (07):  184-191.  doi:10.13475/j.fzxb.20200802508
    摘要 ( 580 )   HTML ( 25 )   PDF (2684KB) ( 20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促进纬编衬经衬纬管状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整体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总结了现有纬编衬经衬纬管状织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梳理及分析了纬编衬经衬纬管状织物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进展,包括纬编衬经衬纬织物的结构特点,纬编衬经衬纬管状织物的设计成形,衬经衬纬圆纬机及其编织原理,纬编管状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实验研究、细观几何模型及数值模拟。结合纬编衬经衬纬管状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发展实际,从结构设计成形、力学性能分析、产业领域应用3个方面深入研究纬编衬经衬纬管状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指出开发符合产业需求的高性能纬编衬经衬纬管状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将是未来研究方向。

    纺织品着色用有机颜料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汪芬萍, 李家炜, 黄骅隽, 吴金丹, 付少海, 戚栋明, 赵磊, 何贵平
    纺织学报. 2021, (07):  192-200.  doi:10.13475/j.fzxb.20200707709
    摘要 ( 560 )   HTML ( 24 )   PDF (1698KB) ( 32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机颜料微细粒子存在易团聚、分散稳定性差等问题,对其进行有效改性和稳定分散是目前纺织品着色领域的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综述了国内外有机颜料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稳定和有机/无机材料封装等方法,讨论了改性技术对颜料性能的影响。研究指出:有机/无机材料包覆改性大大提高了颜料的使用价值,解决了颜料在常见储存与使用情况下分散性、耐光性、耐候性及热稳定性问题,然而颜料墨水的快速印染、色彩的精细控制技术以及涂料印花织物服用性能的提升亟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