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纺织学报
(月刊 1979年创刊)
主 编:刘 军
副主编:张洪玲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出版单位:《纺织学报》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0253-9721
        CN 11-5167/TS
亮点文章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1-10-15
    纺织科技新见解学术沙龙专栏: 纤维原液着色关键技术及其产品
    基于分子模拟预判Lyocell纤维原液着色体系中溶剂的稳定性
    靳宏, 张玥, 张玉梅, 王华平
    纺织学报. 2021, (10):  1-7.  doi:10.13475/j.fzxb.20210604807
    摘要 ( 49 )   HTML ( 1 )   PDF (3789KB) ( 45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原液着色法制备Lyocell纤维过程中颜料对溶剂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稳定性的影响,针对传统实验分析测试方法的局限性,采用分子模拟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金属氧化物、碳材料、有机分子晶体三大类代表性颜料表面与NMMO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NMMO分子中N—O键的平衡键长变化以及O—N—C键键角的变化,说明NMMO水溶液在二氧化钛、碳黑、颜料红、靛蒽醌颜料存在下,化学结构基本不变;而在三氧化二铁、酞菁铜颜料存在的情况下,N—O键的平衡键长明显变长,存在化学键断裂的风险,且这一结果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相吻合,并且说明分子模拟方法可快速预判颜料对NMMO稳定性的潜在影响。

    自分散酞菁蓝15:3的制备及其在粘胶纤维原液着色中的应用
    宋伟广, 王冬, 杜长森, 梁栋, 付少海
    纺织学报. 2021, (10):  8-14.  doi:10.13475/j.fzxb.20210608507
    摘要 ( 49 )   HTML ( 1 )   PDF (2900KB) ( 30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粘胶纤维原液着色色浆保存周期短、运输成本高的问题,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自分散酞菁蓝15:3,探讨了喷雾干燥时进风温度、进料速率、压力和空气流量等对自分散颜料粒径的影响,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探究了自分散颜料的表观形貌,考察了自分散颜料在粘胶纤维中的分散状态。结果表明,进风温度为165 ℃、进料速率为10 mL/min、压力为0.2 MPa、空气流量为2.95 m3/min时,自分散酞菁蓝15:3粒径为171 nm, 与水的接触角为13°,自分散性能良好,耐热、耐酸碱、耐电解质和离心稳定性均在80%以上。自分散颜料与粘胶纺丝液相容性良好,在原液着色粘胶纤维中分布均匀,纤维耐摩擦、耐水洗色牢度均达到4级。

    原位法连续聚合聚酯/炭黑体系的结构与性能
    邱志成, 李鑫, 李志勇, 王颖, 金剑, 武术方
    纺织学报. 2021, (10):  15-21.  doi:10.13475/j.fzxb.20210701107
    摘要 ( 57 )   HTML ( 3 )   PDF (1678KB) ( 19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开发高黑度的细原液着色聚酯纤维,采用原位法连续聚合制备出炭黑质量分数为2%~3%的聚酯/炭黑(简称原位法PET/炭黑)体系,对其流变行为、结晶行为和炭黑分散形态等进行了表征,并制备了高速纺长丝。结果表明:原位法连续聚合使炭黑以直径小于1 μm的粒子簇团形式均匀分散在聚酯基体中;炭黑含量较低时的流变行为与PET相似,当炭黑质量分数达到3%时,原位法PET/炭黑熔体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大而快速降低;熔融结晶过程中,炭黑作为高效异相成核剂,显著加快了聚酯结晶速率,同时,聚酯与炭黑的良好相互作用,导致有更多的结晶缺陷,与PET相比,出现了熔融双峰,且高温熔融峰峰顶温、结晶度均降低,这与母粒法PET/炭黑体系明显不同。因为原位法保证了良好的炭黑分散性,原位法PET/炭黑可以稳定制备出炭黑质量分数为3%、单丝线密度为0.52 dtex、断裂强度≥3.31 cN/dtex的长丝。

    乌贼墨黑色素着色海藻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田星, 沙源, 王兵兵, 夏延致
    纺织学报. 2021, (10):  22-26.  doi:10.13475/j.fzxb.20210605305
    摘要 ( 42 )   HTML ( 2 )   PDF (2100KB) ( 31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拓展天然颜料在海藻纤维原液着色领域的应用,以乌贼墨黑色素(ME)为着色剂,采用海藻酸钠(SA)稀溶液作为研磨助剂和分散剂,制备了乌贼墨海藻酸钠(ME-SA)纺丝液,并制得有色海藻纤维。借助红外光谱仪、流变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纺丝液的性能进行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制得纤维的形貌,并测试了纤维的紫外线屏蔽性能。结果表明: ME与海藻酸钠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研磨和稀海藻酸钠的助研避免了ME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实现了ME的稳定分散;海藻纤维的形貌未受ME的影响,ME添加量为3%的着色海藻纤维对紫外光的平均屏蔽效果达75%以上,对高能量的短波紫外线的屏蔽效果可以达到85%。

    纤维材料
    Lyocell纤维纺丝浆粕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潘忆乐, 钱丽颖, 徐纪刚, 何北海, 李军荣
    纺织学报. 2021, (10):  27-33.  doi:10.13475/j.fzxb.20201201207
    摘要 ( 567 )   HTML ( 19 )   PDF (5563KB) ( 16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Lyocell纤维纺丝浆粕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对4种不同的溶解浆进行分析,研究了其化学组分、结晶度、聚合度以及纤维形态对溶解浆在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中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浆粕的溶解主要历经悬浮阶段、溶胀阶段和溶解阶段;溶胀阶段纤维发生非均匀溶胀的比例越高,溶解的时间越长;当浆粕质量符合制备Lyocell纤维的原料标准时,纤维表面的微量木质素对浆粕溶解起主要作用;木质素通过吸附作用沉积在纤维表面,与纤维素通过氢键结合减弱纤维溶胀,同时疏水性的木质素会阻碍NMMO向纤维内部渗透,增加溶解时间。

    星型无卤阻燃剂改性粘胶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何聚, 刘晓辉, 苏晓伟, 林生根, 任元林
    纺织学报. 2021, (10):  34-40.  doi:10.13475/j.fzxb.20201205207
    摘要 ( 273 )   HTML ( 16 )   PDF (2718KB) ( 8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粘胶纤维的可燃性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优选含有六元环结构的六氯环三磷腈作为功能单体,设计合成了一种同时含有磷、氮、硅三元阻燃元素的星型无卤阻燃剂。将该阻燃剂添加到粘胶中,采用湿法纺丝工艺制备了阻燃改性粘胶纤维。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热重分析仪、热重-质谱联用系统等对阻燃改性粘胶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粘胶纤维的阻燃性能明显提高,且具有一定的耐洗性;与未改性粘胶纤维相比,其在氮气氛围下800 ℃时的残炭量从12.5%提高到31.2%;在改性粘胶纤维燃烧过程中,可燃性气体释放量明显降低并产生大量膨胀炭层,说明阻燃剂在气相和凝聚相发挥阻燃作用。

    4种家蚕茧壳的结构与性能
    薛如晶, 莫晓璇, 刘福娟
    纺织学报. 2021, (10):  41-46.  doi:10.13475/j.fzxb.20201207506
    摘要 ( 1266 )   HTML ( 28 )   PDF (3658KB) ( 14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开发设计新型功能纺织品,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万能材料试验机和温湿度试验仪等研究了4种不同的家蚕茧壳的多层形貌、化学结构、结晶结构、力学性能和热传导性能,并对蚕茧壳的多层结构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4种家蚕茧壳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多层多孔结构,从外层到内层,纤维的直径先增大后减小;蚕茧壳厚度和尺寸不同,但都具有良好的热缓冲能力,相对而言,虎头蚕茧壳的耐热性最好,而斑马蚕茧壳(绿色)的热传导性最好。

    芳纶纳米纤维改性聚四氟乙烯/聚苯硫醚针刺毡的制备及其性能
    刘强飞, 吴韶华, 杨吉震, 周蓉, 董湘琳, 宋传波, 沈照旭
    纺织学报. 2021, (10):  47-52.  doi:10.13475/j.fzxb.20201103205
    摘要 ( 368 )   HTML ( 17 )   PDF (4729KB) ( 8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耐高温聚四氟乙烯/聚苯硫醚(PTFE/PPS)针刺毡的过滤效率,在其表面涂覆了不同质量分数的芳纶纳米纤维(ANF)分散液得到PTFE/PPS/ANF复合针刺毡,对其微观形貌、元素组成、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孔径分布、透气性以及过滤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芳纶纳米纤维分散液成功引入到PTFE/PPS针刺毡表面后在针刺毡内部呈现微纳结构,其对针刺毡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几乎没有影响;PTFE/PPS/ANF复合针刺毡对不同粒径的颗粒物过滤效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对于粒径为1.25 μm颗粒物的过滤效率提高了37.9%,阻力仅有较少增加,针刺毡表面的纳米纤维膜在过滤过程中发挥了主要的过滤作用,基本实现了高效低阻效果。

    改性聚乙烯醇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魏发云, 杨帆, 王海楼, 于斌, 邹学书, 张伟
    纺织学报. 2021, (10):  53-60.  doi:10.13475/j.fzxb.20201104208
    摘要 ( 381 )   HTML ( 9 )   PDF (4048KB) ( 6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聚乙烯醇(PVA)纤维与水泥基体间的界面强度,采用化学接枝法在PVA纤维表面接枝一层纳米二氧化硅颗粒(SiO2 NPs),制备改性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PVA-FRCC)。通过三点弯曲试验测试改性前后PVA-FRCC的抗弯强度,并研究纤维铺排方向和层数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交叉铺排时,PVA-FRCC的抗弯强度优于纵向和横向铺排,且改性PVA-FRCC的抗弯强度高于未改性PVA-FRCC的;当纤维铺排层数为3层时,改性PVA-FRCC的抗弯强度最好。对PVA-FRCC的弯曲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含有横向铺排纤维的PVA-FRCC断裂失效时,纤维的桥连作用突显。同时,交叉铺排的PVA-FRCC中除横向铺排的纤维承力外,纵向纤维也有一定的承力,且试样失效后无界面损伤。

    纺织工程
    基于自由转子的纱线扭矩的检测方法
    洪焱, 沈小林, 田野, 吴三宝, 杨进
    纺织学报. 2021, (10):  61-66.  doi:10.13475/j.fzxb.20200907006
    摘要 ( 306 )   HTML ( 10 )   PDF (1480KB) ( 8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纺织用纱线在加捻过程中会使其内部存在一个较强的扭矩,为对纱线的扭矩进行准确的测量使其匹配准确的蒸纱定形标准,减小因纱线内部残存扭矩造成织物纬斜概率,提出了以自由转子为核心的纱线扭矩的检测方法。首先与纱线末端相连的自由转子在电磁阻尼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平稳转动,光电传感器对其转动状态进行扫描并将捕捉到的光电信号传输至计算机得到转子转过的角度与时间的数据关系,然后在Origin中对其进行二次求导拟合出角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由曲线可准确得到转子的初始角加速度,通过初始角加速度和测试所用转子转动惯量的乘积即可快速高效得到测试纱线的扭矩。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测出各类纱线的扭矩,数据误差较小,不仅在如今的纺织业生产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为纱线扭矩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模块组合全显色结构提花织物设计与仿色优化比较
    张爱丹, 郭珍妮, 汪阳子
    纺织学报. 2021, (10):  67-74.  doi:10.13475/j.fzxb.20201101308
    摘要 ( 246 )   HTML ( 6 )   PDF (8106KB) ( 2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升提花织物对特殊色相图像的色彩仿真效果,提出一种基于组合全显色结构的模块化设计方法。以2组基本组织构成的组合全显色结构为基础模块,与2种不同辅助模块进行组合设计,以满足奇数组显色纬对组合全显色结构的多样化设计需求。以4幅绿色调印刷品图像为色彩仿真对象,采用2种模块组合全显色结构配合五组显色纬,进行色彩仿真提花织物样品的设计与织造。通过对印刷品与织物样品图像的测色数据的色差比较分析表明,2种五组显色纬提花织物在绿色区域的红绿值色差分别平均降低了44.22%、37.78%,而总色差则分别平均降低了16%、10.55%,使提花织物色彩仿真度得到显著改善。

    高速列车地板用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材料隔声性能
    胡侨乐, 边国丰, 邱夷平, 魏毅, 徐珍珍
    纺织学报. 2021, (10):  75-83.  doi:10.13475/j.fzxb.20210107009
    摘要 ( 388 )   HTML ( 20 )   PDF (3187KB) ( 12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满足轨道交通轻量化需求,实现芳纶蜂窝夹心复合结构在高速列车中的隔声应用,本文通过热压成型法和四传感器阻抗管法分析蜂窝芯规格(密度和边长)、面板材料(碳纤维,玻璃纤维,聚苯硫醚(PPS))和玻璃微珠改性对蜂窝夹芯板隔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蜂窝芯密度增大,隔声性能提升,而蜂窝芯边长对隔声性能几乎无影响;在100~2 500 Hz区域,以PPS为内层,碳纤维为外层,玻璃微珠质量分数为5%时蜂窝夹芯板隔声性能最优,平均提高5~8 dB。与目前时速350 km/h动车内采用的标准铝蜂窝夹芯板相比,芳纶蜂窝板不仅具有相近的隔声性能且能实现30%左右减重。因此,芳纶蜂窝夹芯板具有替代标准铝蜂窝成为高速列车新一代隔音地板的应用前景。

    编织热密封组件的高温密封性能
    刘俊立, 徐志高, 张峰, 田干, 杨正伟, 王玉
    纺织学报. 2021, (10):  84-91.  doi:10.13475/j.fzxb.20210203808
    摘要 ( 268 )   HTML ( 13 )   PDF (3688KB) ( 14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编织热密封组件直接应用于高温工况环境下的密封性能,选用三维双股编织绳和双层三股编织弹簧管2种密封组件。基于多孔介质的Kozeny-Carman方程,建立了2种密封组件的密封泄漏模型。采用高温密封试验分别对其进行了高温密封性能测试,得到了2种高温密封组件在不同压差、不同工况温度环境下的泄漏量,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维双股编织绳和双层三股编织弹簧管密封组件的泄漏量均随着压差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变大,而随着温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相同工况条件下,双层三股编织弹簧管密封组件的泄漏量均小于三维双股编织绳。研究结果可为适用于高温环境密封结构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染整与化学品
    纺织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
    李轲, 张子宏, 禹建鹰, 连素梅, 丁友超, 谢堂堂, 傅科杰, 郭会清
    纺织学报. 2021, (10):  92-98.  doi:10.13475/j.fzxb.20201101207
    摘要 ( 252 )   HTML ( 2 )   PDF (1880KB) ( 17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一种灵敏、特异、快速、高效地鉴定纺织品基质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方法,筛选出大肠杆菌O157:H7特有的rfbE基因保守序列,设计PCR特异性引物和荧光双标记探针,结合免疫磁珠技术,集成创新开发一种目标菌低浓度、不可培养情况下的样品中高效、快速富集分离大肠杆菌O157:H7的技术,建立了一种针对纺织品基质的免疫磁珠富集-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其检测下限可达8 CFU/mL。利用该方法对收集到的30份阳性样品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与传统方法结果100%吻合。结果表明,新建方法稳定性强,实现了纺织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灵敏鉴定。

    光活化过硫酸钾体系下直接蓝15降解动力学及其降解机制
    胡倩, 阳海, 李鑫, 陈聘婷, 陈镇, 易兵
    纺织学报. 2021, (10):  99-106.  doi:10.13475/j.fzxb.20201004308
    摘要 ( 276 )   HTML ( 7 )   PDF (2514KB) ( 11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双偶氮染料直接蓝15(DB15)在水中的降解可行性及在活性氧物种作用下可能的反应位点和迁移转化机制,利用紫外光活化过硫酸钾(UV/K2S2O8)技术研究了DB15在活性氧物种作用下的降解动力学和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双偶氮染料DB15在UV/K2S2O8体系中降解符合假一级动力学,其动力学常数速率为0.010 7 min-1, K2S2O8质量浓度、底物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对其降解动力学影响显著。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DB15在UV/K2S2O8体系下降解中间产物进行初步的分离与分析,并结合DB15前线电子云密度(FEDs)的理论计算结果对其降解途径进行推导。研究发现:DB15在硫酸根自由基($SO_4^-$·)、羟基自由基(·OH)等活性氧物种作用下N11、N24、N41、N42和C28等活性位点易被自由基直接攻击或者发生电子转移反应,从而引起DB15分子中N=N和C—N键断裂,然后中间产物再进一步羟基化是其主要的降解途径。

    棉织物的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阻燃整理
    刘淑萍, 李亮, 刘让同, 胡泽栋, 耿长军
    纺织学报. 2021, (10):  107-114.  doi:10.13475/j.fzxb.20200810608
    摘要 ( 294 )   HTML ( 10 )   PDF (1860KB) ( 8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赋予棉织物阻燃性及阻燃耐水洗性,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 聚磷酸铵和壳聚糖为阻燃剂采用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对其进行阻燃整理,研究了APTES质量分数对织物的阻燃性、耐水洗性、舒适性和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PTES质量分数的增加,整理织物的燃烧放热行为逐渐缓解,极限氧指数逐渐增加,透气性、白度和断裂强力都有所降低;当APTES质量分数为13%时,垂直燃烧的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分别从未整理的8.15 s和20.32 s降至了5.23 s和2.21 s,残炭量从5.6%增至14.7%;水洗后整理织物的阻燃性能有所下降,但仍优于未整理的棉织物。

    疏水性导电聚吡咯整理棉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陈莹, 方浩霞
    纺织学报. 2021, (10):  115-119.  doi:10.13475/j.fzxb.20201005706
    摘要 ( 554 )   HTML ( 15 )   PDF (2506KB) ( 11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纺织品的多功能性如导电和疏水性等,在棉织物表面合成了疏水导电高分子材料聚吡咯。通过加入低表面能的掺杂剂来调控聚吡咯的疏水性与导电性,并对聚吡咯整理棉织物的表观形貌、电导率、接触角及K/S值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木质素磺酸钠(LGS)为模板,掺杂 0.025 mol/L全氟辛基磺酸钾(KPFOS)制得的聚吡咯整理棉织物疏水性能最佳,且达到超疏水状态;以蒽醌-2-磺酸钠盐(AQS)为软模板、掺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 的聚吡咯复合棉织物电导率最大。以AQS为软模板且以0.01 mol/L DBSA掺杂的聚吡咯整理棉织物综合性能较好: 接触角为131.2°,电导率为61.4 S/cm。因此通过模板的微观形貌控制以及烷基链或全氟烷基链的掺杂,可得到同时具备良好导电和疏水性能的聚吡咯整理棉织物,但其掺杂剂的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电雾化处理对羊毛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
    周慧玲, 朱俐莎, 吴雄英, 丁雪梅
    纺织学报. 2021, (10):  120-125.  doi:10.13475/j.fzxb.20201003506
    摘要 ( 313 )   HTML ( 16 )   PDF (3542KB) ( 8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羊毛织物在穿着时受外力摩擦作用易起毛起球的现象,采用可产生单分散小尺寸微粒的电雾化技术整理羊毛织物。实验选用常见的环保型整理剂过氧化氢和壳聚糖溶液,探究整理剂类型、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羊毛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电雾化整理前后羊毛织物和纤维表面的形貌变化。结果表明:电雾化处理壳聚糖溶液产生的微粒对羊毛纤维表面起到了包裹作用,羊毛织物抗起毛起球等级最高提升1级以上;电雾化处理过氧化氢溶液对羊毛纤维表面鳞片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羊毛织物抗起毛起球等级可提升0.5级以上;电雾化处理过氧化氢和壳聚糖溶液对羊毛织物协同整理较长时间(如240 min),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提升效果最好。

    还原氧化石墨烯涂层织物的电加热性能
    虞茹芳, 洪兴华, 祝成炎, 金子敏, 万军民
    纺织学报. 2021, (10):  126-131.  doi:10.13475/j.fzxb.20201101506
    摘要 ( 330 )   HTML ( 19 )   PDF (2873KB) ( 12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可穿戴织物的电加热性能以及水洗对其性能的影响,通过简单安全可大规模产业化的无转移液相浸涂沉积法在涤纶针织物上沉积并原位还原,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涂层织物加热器。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制备的RGO涂层涤纶织物进行表观形态与化学结构分析,同时研究了RGO涂层涤纶织物的导电、力学、电加热性能。结果表明:RGO涂层涤纶织物的电导率为430.9 mS/cm,在10 V电压下可达到65.58 ℃的稳定温度,最大升温速率为3.41 ℃/s;经过2次水洗循环后,在10 V的电压下,RGO涂层涤纶织物可达到43 ℃。本文研究表明,RGO涂层涤纶织物具有优异的电热性能,在医用电热、运动康复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服装工程
    服装色彩视错觉对身材感知的影响与机制
    鲁成, 茅佳莹, 沈佳逸
    纺织学报. 2021, (10):  132-138.  doi:10.13475/j.fzxb.20201100307
    摘要 ( 586 )   HTML ( 23 )   PDF (1882KB) ( 28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利用视错觉改善服装与人体结合呈现效果为目的,在多种色相条件下,对色彩饱和度高低与明度高低进行分组实验,测量消费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唤醒、注意力、身材感知和购买意愿。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讨论色彩饱和度、明度分别对身材感知的影响以及唤醒、注意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色彩饱和度服装比低饱和度服装的穿着效果更显胖,高明度比低明度的服装穿着效果更显胖,但前两种效应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差异均不显著;唤醒和注意力在饱和度对身材感知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高色彩饱和度会引起高唤醒水平,吸引更多注意力,从而影响身材感知更胖,但这种中介作用仅仅在纯色服装中显著,而在条纹服装中不显著。

    不同环境下个体通风服的制冷量
    吴国珊, 刘何清, 吴世先, 游波, 宋小鹏
    纺织学报. 2021, (10):  139-145.  doi:10.13475/j.fzxb.20200908507
    摘要 ( 317 )   HTML ( 12 )   PDF (2090KB) ( 8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不同热环境和人体新陈代谢率下,通风服的制冷量还不明确。根据人体皮肤温度与新陈代谢率、直肠温度以及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基于通风服进出口空气焓差法的制冷量计算模型,对新陈代谢率分别为210 W/m2(重度劳动)和145 W/m2(中度劳动)下,温度为30~40 ℃、湿度为0~100%、通风量为10~40 m3/h时通风服的制冷量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绘制不同新陈代谢率和热环境下通风服制冷量的等值线图。研究发现: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通风服制冷量越小;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通风服制冷量存在为0和负数的情况。通气量对制冷量的正负无影响;通气量越大,制冷量的绝对值越大,在相同环境参数和通气量时,人体新陈代谢率增加,通风服的制冷量越大。

    基于学习功能的人体模型表达与实现
    季勇, 蒋高明
    纺织学报. 2021, (10):  146-149.  doi:10.13475/j.fzxb.20200802605
    摘要 ( 289 )   HTML ( 15 )   PDF (1153KB) ( 8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复杂结构的人体重建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学习功能的人体模型的表达方法,人体线性模型采用校正人体形状的网格顶点算法。根据标准的人体网格创建方法,人体模型的形状由向量代表的平均模板形成,通过学习不同人体形状的回归矩阵,对人体线性模型进行分割和深度估计,隐式地建立人体模型的空间关系,估计人体线性模型中的关节位置,使人体模型的躯干表达更加自然并且清晰。结果表明,基于学习功能的人体模型的表达算法可靠,模型输出结果较为准确,该模型能实现高效的人体模型重构与优化,为人体模型的有效表达提供技术依据和理论参考。

    西服定制吊挂生产线的筛选秩序优化
    谢子昂, 杜劲松, 余雅芸, 陈清婷, 费中华
    纺织学报. 2021, (10):  150-156.  doi:10.13475/j.fzxb.20201103507
    摘要 ( 257 )   HTML ( 14 )   PDF (2852KB) ( 8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西服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中的服装部件间匹配周期长,筛选区的部件积压严重的现象,从优化西服投产秩序出发,构建部件同步生产模型,减少服装部件匹配时间和调动次数。本研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采用遗传算法优化订单的投产安排,对西服生产车间中的48个款式、200件订单、36个工位等生产要素进行模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前投产规则的订单完成时间为26 784 s,优化后为25 134 s,效率提升了6.2%。采用优化后投产规则与吊挂生产线调度优化相结合的方式更能显著减少筛选区在制品数量,在制品部件积压峰值数由18件降低至9件,订单完成时间从原来的25 134 s降低至23 035 s,筛选区内平均调动在制品次数由2.89次减少至1.925次。

    基于改进边缘检测算法的服装款式识别
    庹武, 王哓玉, 高雅昆, 于媛媛, 郝潇潇, 刘永亮, 郭鑫
    纺织学报. 2021, (10):  157-162.  doi:10.13475/j.fzxb.20201205006
    摘要 ( 394 )   HTML ( 22 )   PDF (2927KB) ( 15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快速识别服装款式类型,提高生产效率,针对现有传统边缘检测算法难以准确提取轮廓特征序列的不足,设计一种改进的边缘提取算法。通过定义一种新的优化卷积核,在使用传统边缘检测算法提取训练样本的服装轮廓基础上,将该卷积核与目标矩阵进行卷积得到新的外轮廓,将新轮廓序列的傅里叶描述子作为特征向量,进一步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完成服装款式的自动分类与识别。为验证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建立一个包含4类服装500个不重复服装图像的样本库,选取281个作为训练样本,对剩余219个样本进行测试,测试识别准确率最低为93.48%,最高达到了100%。该改进算法提高了服装款式识别率,对服装智能化生产具有借鉴意义。

    新零售背景下服装销售渠道整合转型研究
    韩曙光, 陈舒婷, 胡觉亮
    纺织学报. 2021, (10):  163-171.  doi:10.13475/j.fzxb.20201105209
    摘要 ( 365 )   HTML ( 18 )   PDF (4389KB) ( 12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新零售模式与传统双渠道模式的异同,帮助传统服装企业的新零售模式转型,基于效用理论并结合服装特性,分别设计双渠道模式和新零售模式的服装消费者效用函数,定量刻画服装消费者需求和服装零售商利润模型。通过数值算例,探讨线上信任程度、线下体验服务水平以及“线上订购,线下取货”(BOPS)不便利程度对渠道整合转型的作用以及对服装零售商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线上信任程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双渠道模式下的服装企业实行线上线下同价策略更为有利;新零售模式下,BOPS不便利程度对服装零售商利润影响最大,线上信任程度对服装零售商利润影响最小;新零售模式的施行将大幅提升服装零售商的利润。

    综合述评
    芳香族聚酰胺分离膜制备方法及应用进展
    赖星, 王纯, 肖长发, 王黎明, 辛斌杰
    纺织学报. 2021, (10):  172-179.  doi:10.13475/j.fzxb.20201203808
    摘要 ( 549 )   HTML ( 22 )   PDF (2219KB) ( 23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更好地了解可用于特种分离领域的芳香族聚酰胺分离膜材料研究现状,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以芳香族聚酰胺为成膜聚合物的多孔分离膜材料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现阶段芳香族聚酰胺多孔分离膜的制备方法及其特点,着重分析了芳香族聚酰胺多孔分离膜在废水处理、空气过滤、锂离子电池隔膜以及纤维增强膜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最后提出芳香族聚酰胺多孔分离膜目前仍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芳香族聚酰胺多孔分离膜的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以期为实现芳香族聚酰胺多孔分离膜的低能耗、高效率制备以及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高分子聚合物栓塞微球的研究进展
    李枫, 杨嘉豪, 赖耿昌, 王建南, 许建梅
    纺织学报. 2021, (10):  180-189.  doi:10.13475/j.fzxb.20200702810
    摘要 ( 752 )   HTML ( 27 )   PDF (1502KB) ( 32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促进高分子聚合物栓塞微球向更高载药率、药物可控释、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综述了栓塞微球的作用机制,以及壳聚糖、海藻酸盐等高分子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的制备特性;介绍了乳化交联法、离子凝胶法等栓塞微球制备技术,装载水溶性、脂溶性等药物的载药微球的制备特点。最后指出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或者多种材料复合的方式可提高微球载药率,使得药物可控释放,根据所负载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微球制备方法可实现高载药率。认为未来栓塞微球的研究应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如负载靶向化疗药的微球、具有靶向性的微球、缓解栓塞疼痛感或癌痛的微球、具有光热效应的微球、降解速度可控的微球等,可为促进栓塞微球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低热辐射环境中消防服系统内热传递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文欢, 李俊
    纺织学报. 2021, (10):  190-198.  doi:10.13475/j.fzxb.20200808109
    摘要 ( 335 )   HTML ( 16 )   PDF (1083KB) ( 29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有效避免低热辐射环境中消防作业人员遭受热损伤,揭示消防服系统内复杂的热交换机制并由此指导产品设计与开发,由消防服系统传热理论出发,从消防服织物基本性能和服装的款式特征、人体的形态结构与活动状态、辐射热源的特征以及热湿耦合作用4个角度对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讨论。基于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难点和瓶颈问题的分析,提炼出未来研究中值得探索的方向,包括:非均匀空气层的分布与模拟方法的升级、非稳态人体运动和环境风形成的气流场和速度场变化规律及其与传热的关系、耦合人体热调节模型拓展服装传热机制研究的内涵3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