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电子刊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办公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期刊信息
纺织学报
(月刊 1979年创刊)
主 编:
刘 军
副主编:
张洪玲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出版单位:
《纺织学报》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0253-9721
CN 11-5167/TS
Email Alert
RSS服务
亮点文章
更多...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纤维材料
多功能阻燃聚酯纤维的纺丝工艺
丁致家 齐鲁 高晓东
纺织学报. 2013, (1): 1-6.
摘要
(
1154
)
PDF
(1459KB) (
6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环境友好型的磷系有机阻燃剂G-77对芯层聚酯进行阻燃改性,采用自制阻燃母粒和聚偏氟乙烯对皮层聚酯进行防水改性,通过皮芯复合纺丝制备多功能阻燃聚酯纤维,并对纤维的纺丝工艺及其功能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纤维同时具有较高的阻燃性、较好的防水性等特性;和前期采用无机阻燃剂改性后制得的多功能阻燃聚酯纤维相比较,有机阻燃剂G-77改性后制的多功能阻燃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纺丝性能和力学性能,可纺性及力学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卷绕速度可控制在1000∽2000m/min之间,牵伸丝最大断裂强度可达4.1646cN/dtex。
新型抗静电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
张国强 王锐 朱志国 董振峰
纺织学报. 2013, (1): 7-11.
摘要
(
906
)
PDF
(1393KB) (
60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改性共聚酯/无机导电粉体复合物,经过熔融纺丝得到纤维,并对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无机导电粉体在改性共聚酯(MCPET)基体中分散均匀,尺寸在100~500nm;在MCPET基体中,无机导电粉体起到了异相成核的作用,提高了MCPET的结晶速度和结晶度。抗静电纤维的取向度和强度随着无机导电粉体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随着无机导电粉体含量增加,熔融纺丝得到的纤维比电阻下降,加入1%的导电粉体的抗静电聚酯纤维质量比电阻为2.1×108 ??g/cm2,比纯PET纤维的电阻(约3.8×1013 ??g/cm2)下降了5个数量级,具有优异的抗静电效果
基于废弃聚酯的环氧树脂固化剂制备工艺
俞捷 余天石 张北战 葛明桥
纺织学报. 2013, (1): 12-15.
摘要
(
874
)
PDF
(892KB) (
5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丙三醇醇解聚废弃聚酯纤维(PET),然后利用醇解产物与一乙醇胺的反应,制备新型环氧树脂固化剂;探讨了反应原料的配比、催化剂的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并确定最优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产物结构,利用热重分析(TGA)对固化剂热稳定性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利用聚酯醇解产物制备环氧树脂固化剂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醇解产物与一乙醇胺物质的量比为1:1.2,与催化剂物质的量比为0.01:1,反应温度150℃。
吸波铁纤维的结构及性能
魏赛男 李瑞洲 陈利 姚继明 彭志远
纺织学报. 2013, (1): 16-19.
摘要
(
812
)
PDF
(1134KB) (
6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吸波材料应用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硬质材料上,用铁纤维开发满足特殊军事环境下的柔性吸波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针对铁纤维的吸波性能和可纺性能,对铁纤维的微观形态、微区成分元素种类、含量进行了测试。实验表明圆铜法生产的铁纤维截面呈不规则异形,纵向有多道沟槽,其微观形态和组分对纤维吸波性能具有促进作用。对直径10μm 铁纤维与直径18μm 不锈钢纤维的机械性能、摩擦性能进行了对比,预测了铁纤维顺利纺纱的可行性。
阻燃型玄武岩织物/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研制
吕丽华 刘桂彬 孙艳丽
纺织学报. 2013, (1): 20-24.
摘要
(
902
)
PDF
(1085KB) (
4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热压法成型工艺制备了阻燃型玄武岩织物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考察了聚乳酸质量分数、热压压力、热压温度、阻燃剂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极限氧指数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极差分析及单因素分析,优化出制备阻燃型玄武岩织物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最优工艺:阻燃剂质量分数30%,聚乳酸质量分数64.6%(5:7),热压压力5MPa,热压温度185℃。结果表明:添加氢氧化镁阻燃剂制备的阻燃型玄武岩织物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较未添加阻燃剂的玄武岩织物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有所降低,但仍比较优异,且极限氧指数可提高到35.2%。
纺织工程
不同混纺比甲壳素纤维/长绒棉混纺织物性能测试与分析
朱祎俊 郭建生
纺织学报. 2013, (1): 25-30.
摘要
(
1022
)
PDF
(1193KB) (
6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自纺的五种不同混纺比的19.5tex甲壳素/棉混纺纱织成同规格的织物,测定混纺织物的强伸度、pH值、刚柔性、透湿性、透气性、导湿性等,分析混纺比对混纺织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0/90甲/棉混纺织物的经纬向强力最大,芯吸性导湿性最好,20/80甲/棉混纺织物的透湿性最好,50/50甲/棉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最大,透气性最好。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和纬向强力及导湿性与混纺比显著相关。从穿着舒适性和纱线织物性能等几方面综合考虑, 20/80的甲/棉混纺织物较实用,而30/70的甲/棉混纺比例各方面性能较差。
含毛军服面料穿着中极光形成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吴紫维 涂维 陈益人
纺织学报. 2013, (1): 31-35.
摘要
(
1110
)
PDF
(1591KB) (
5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决含毛军服面料在穿着过程中形成的极光现象,提高其使用价值,本文对含毛面料军服的极光现象进行了成因分析和解决办法的探讨。通过对面料极光处和非极光处的纤维分析、织物分析,得出产生面料极光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受到摩擦、拉伸、压缩等外力作用,导致织物变扁,凸起的纱线浮长被压平,同时羊毛的鳞片受损,灰尘渗透到纱线间甚至纱线内,使得织物表面变得平整光滑,反射光加强而造成极光。通过对面料进行洗涤处理得出,柠檬、冰醋酸可以较好消除面料极光。
玄武岩纤维机织针织复合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
徐艳华 袁新林
纺织学报. 2013, (1): 36-39.
摘要
(
848
)
PDF
(924KB) (
6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新型的机织针织复合织物的结构特点,分别选用不同线密度的高强高模玄武岩纤维作为经纱、纬纱和针织纱编织这种织物,以其作为增强体,采用VARTM工艺制作了玄武岩纤维/乙烯复合材料。为提供该新型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依据,测试了复合材料的横向、纵向和斜向弯曲性能,并对各个方向的弯曲载荷-挠度特征曲线及其弯曲断裂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轴向弯曲性能,横向和纵向的弯曲性能均优于斜向,其弯曲断裂都表现一定的塑性,弯曲能量基本相近。
LCM中碳纤维织物结构对横向渗透性的影响
蒋金华 汪泽幸 陈南梁
纺织学报. 2013, (1): 40-45.
摘要
(
876
)
PDF
(1361KB) (
4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液体模塑成型加工过程中,树脂流体在厚型织物预型件厚度方向的横向流动渗透情况,采用基于超声波传感监测技术的3D渗透率测试装置,对厚型结构织物增强体内部流动渗透情况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斜纹、双轴向、单向的碳纤维织物内部流动行为和渗透性差异显著。相同结构中,面密度小而层数的增加会对流动通道产生更多阻碍作用而降低横向渗透性。低的纤维体积分数时,双轴向织物较斜纹织物厚度方向上的渗透率低;而在紧密织物结构中,双轴向比斜纹织物的渗透率要高。单向织物中面内层内流动容易,而厚度方向的渗透率非常低,相比其他两种结构的要低1-2个数量级。
制备工艺对黄麻/聚丙烯针织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刘丽妍 宋雪飞 樊金海
纺织学报. 2013, (1): 46-49.
摘要
(
842
)
PDF
(1087KB) (
3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讨论了不同工艺黄麻横机针织物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利用针织的方法在横机上分别织造黄麻1+1罗纹、畦编、半畦编织物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分别以3层和5层进行同向铺层、不同质量配比与聚丙烯(PP)纤维均匀混合后通过热压工艺制成复合材料。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板材拉伸及弯曲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织物均为1+1罗纹时,其复合板材性能以3层1+1罗纹6/4的配比为最佳;相同配比,相同层数情况下,畦编组织板材性能则最优;对于相同配比1+1罗纹板材3层性能优于5层。
染整与化学品
过硫酸钾-连二亚硫酸钠氧化还原体系在蚕丝接枝增重上的应用
江崃 朱小行 沈一峰 黄晴
纺织学报. 2013, (1): 50-55.
摘要
(
1690
)
PDF
(1210KB) (
3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甲基丙烯酰胺(MAA)接枝增重真丝纱线中采用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而出现的增重丝泛黄的问题,提出用过硫酸钾(KPS)-连二亚硫酸钠(SH)氧化还原体系引发真丝纱线接枝增重以提高增重丝白度,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对接枝增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KPS-SH氧化还原体系引发MAA接枝增重真丝纱线较过硫酸钾引发增重丝白度高;当MAA的浓度为0.4mol/L时,引发剂KPS-SH和单体MAA的质量比为5:100,其中KPS与SH的摩尔比为10:3,在pH值为3,70℃接枝反应70min的工艺条件下,真丝纱线接枝增重率较KPS引发增重丝基本不变,白度较KPS引发增重丝提高19左右。
涤纶半镶嵌接枝丝胶蛋白功能性面料的研究
胡玮 张光先 张凤秀 吴大洋
纺织学报. 2013, (1): 56-61.
摘要
(
907
)
PDF
(1457KB) (
5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涤纶具有突出的服用性能,丝胶蛋白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因此结合涤纶与丝胶蛋白可望得到服用性能和生物相容性都良好的高功能复合面料。本文研究了在涤纶表面层半镶嵌蔗糖脂肪酸酯赋予其可反应基团,并通过交联剂,制备了涤纶/丝胶蛋白复合面料。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半镶嵌后涤纶表面明显覆盖了一层化合物,接枝后表面覆盖层更厚;红外光谱显示,丝胶蛋白接枝在涤纶上;DSC分析表明复合面料热稳定性增加;X射线衍射表明镶嵌后涤纶结晶度有所下降,但用醋酸处理后结晶度略有上升。服用性能测试表明:丝胶蛋白牢固的接枝在涤纶表面;织物吸湿性、抗静电性明显改善,折皱弹性保持良好,并通过柔软剂处理保持良好的柔软度。
红麻纤维的化学脱胶工艺
张毅 金关秀 郁崇文
纺织学报. 2013, (1): 62-65.
摘要
(
1043
)
PDF
(1009KB) (
4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红麻纤维木质素含量较高,脱胶工艺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人们对其的开发利用。本文通过预氧、碱煮、脱胶后处理(尿素浸泡和机械开松)工艺,运用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对红麻纤维进行脱胶加工,对影响脱胶效果的因子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双氧水用量为10%(o.w.f),NaOH用量为6.5%(o.w.f)、Na2S用量为8%(o.w.f),煮练温度为95℃,煮练时间为140min,尿素浸泡时,质量浓度为3g/L时可达到最佳溶胀效果;机械开松前后,纤维细度(支数)提高了15%、断裂强度仅下降4.7%。经上述工艺可使红麻纤维断裂强度达到3.85 cN/dtex,细度(支数)可达738公支,其可纺性指标以及纤维品质均有明显改善,为后续纺纱利用奠定了基础。
Gemini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铜酞菁染料的相互作用
房宽峻 刘代明 蔡玉青
纺织学报. 2013, (1): 66-71.
摘要
(
848
)
PDF
(1321KB) (
4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表面活性剂和染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采用电导率、光谱法和表面张力测定等方法研究了Gemini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和铜酞菁结构染料直接蓝199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染料与表面活性剂作用后,λmax发生红移。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小于CMC时,混合溶液的吸光度下降,当浓度到达CMC之后吸光度又会上升。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的染料-表面活性剂复合物首先会在气液界面排列,更大程度地降低溶液表面张力。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界面处的复合物会逐渐被表面活性剂分子所取代。
溶度参数理论在涤纶涂层织物染料迁移色变研究中的应用
徐敏 邵建中 刘今强
纺织学报. 2013, (1): 72-78.
摘要
(
1186
)
PDF
(1767KB) (
3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分散染料、涂层胶和涂层溶剂溶度参数的计算以及各自行为的分析,运用溶度参数理论对涤纶涂层织物在生产和存储过程中发生色变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织物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分散染料的迁移情况与涂层胶和涂层溶剂的溶度参数有关:生产过程中,与染料溶度参数接近的涂层胶会增加染料从纤维内部向表面的迁移,但可以缓解储存过程中分散染料在织物表面的不均匀迁移色变;在存储过程中,残留溶剂的挥发是染料发生不均匀迁移的主要原因,当溶剂与染料溶度参数相近、沸点过高或过低时,不均匀迁移更易发生。为缓解涂层织物的色变现象,应在涂层加工过程中选择与染料溶度参数值相近的涂层胶及与染料溶度参数值相差较大的涂层溶剂。
基于细乳液聚合法的超细包覆炭黑制备及其性能
张凯 王春霞 田安丽 张霞 付少海 王潮霞
纺织学报. 2013, (1): 79-83.
摘要
(
932
)
PDF
(1224KB) (
5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可聚合分散剂SE-10对炭黑进行分散,然后通过细乳液聚合法制备超细包覆炭黑,研究了共聚单体种类及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超细包覆炭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丙烯酸正丁酯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制备超细包覆炭黑的粒径较小,当MMA用量为颜料质量的25%,过硫酸铵为共聚单体质量的2%,在80℃下反应2h,制得的超细包覆炭黑粒径为157.4nm,在80℃条件下密封放置24小时后,超细包覆碳黑的粒度变化率仅为2.58%,与聚合前相比,聚合后炭黑分散体耐热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更好。
亚麻色纺纱高效短流程生产工艺研究与实践
岳仕芳 张娟娟
纺织学报. 2013, (1): 84-89.
摘要
(
793
)
PDF
(1553KB) (
4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了亚麻粗纱高效短流程煮漂及染色工艺,通过对粗纱煮漂半制品质量指标、粗纱染色效果及染色纤维的可纺性能测试分析,得出:染色牢度和色泽指标与传统工艺相符、50mm以下短纤维率34.0%,低于传统工艺35.4%;纤维长度平均长度77.5mm,比传统工艺提高了11.3mm,纤维长度整齐度较好,符合后道纺纱要求。探讨的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减少了纺纱厂的烘干、包装、染色前的络筒、染色时的预处理工序,纺厂到染厂的运输、装卸等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水耗、能耗和污水处理的压力。
亚麻织物接枝率与透气率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
黄成 王晓 任春明 王辉 刘燕 刘凯
纺织学报. 2013, (1): 90-95.
摘要
(
863
)
PDF
(1132KB) (
5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 : 本设计通过紫外光引发接枝丙烯酸对亚麻织物进行改性处理。应用BP神经网络法和最小二乘回归法分别对不同光照接枝时间、光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下的织物接枝率与透气率变化量之间关系进行建模。将接枝率作为输入、透气率变化量作为输出,通过讨论确定神经网络结构为1-10-1,S型函数作为激活函数;同时选出最优网络参数即迭代次数100、训练目标0.001。BP 网络模型与最小二乘模型相比,仿真输出与目标输出相关系数高,误差百分比小。因此,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好的仿真精度,为接枝率和透气率间关系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预测模型。
服装工程
人体生理指标与服装微气候监测系统研发
洪岩 杨敏 陈雁
纺织学报. 2013, (1): 96-100.
摘要
(
839
)
PDF
(1213KB) (
5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人体生理特征指标和服装微气候指标的监测方法,通过分析能够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生理特征指标和人体舒适感的服装微气候指标,文章探讨了将传感器和显示器技术应用于服装产品的路径与方法,设计了应用于人体生理指标监测智能服装的信息采集、传输、显示和记录系统,研制了可以用于服装的、以AT89C52单片机为基础的智能化生理指征监测服装系统,本文对系统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传感器和显示器技术在智能服装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经编成形服装装袖工艺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佘如芳 吴志明
纺织学报. 2013, (1): 101-105.
摘要
(
851
)
PDF
(1116KB) (
3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经编成形服装袖子的缺陷,本文首次提出经编成形服装采用装袖结构,并对其装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测量9种具有代表性的贾卡组织在不同机上牵拉密度下的成品密度,分析成品密度变化规律,揭示装袖工艺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成品密度是影响经编成形服装衣袖部位尺寸的主要因素;织物成品密度与机上牵拉密度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牵拉密度相同时,织物成品横密及纵密随贾卡组织的变化而变化。本文揭示了基于密度参数的经编成形服装装袖工艺设计与样板尺寸之间的定量关系,为装袖工艺的快捷设计提供指导。
胸部位移与文胸舒适性关系初探
王方圆 陈晓娜 王建萍
纺织学报. 2013, (1): 106-109.
摘要
(
856
)
PDF
(810KB) (
4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考察胸部位移与舒适性之间的关系,设计一组实验。分别以裸体、穿着3/4文胸和穿着运动文胸状态于5 km/h和10 km/h的跑速在跑步机上跑步,用VICON运动学测量分析系统捕捉测试者各轴向上的胸部位移值,并要求测试者对各状态下的文胸舒适性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发现,跑速与胸部位移正相关;胸部位移与舒适感负相关,垂直轴向上的波幅是影响舒适性的主要因素;对比三种穿着状态,运动文胸能够限制胸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改善胸部舒适性。本文为文胸舒适性的客观评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机械与器材
织机四连杆打纬机构对主墙板的动应力分析
沈丹峰 赵宁 张华安 叶国铭
纺织学报. 2013, (1): 110-115.
摘要
(
838
)
PDF
(1150KB) (
3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织机的墙板具有尺寸大、结构复杂的特点。四连杆打纬机构的往复摆动特性使得墙板受到较大的冲击,是机器振动的主要来源。针对四连杆的两个固定孔承受的支撑力,建立了相应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公式。通过对两固定孔相对位置的承载力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两孔各自承受的作用力在不同的主轴转角具有不同的数值和作用方向,并且在两孔不同的安装角度下,墙板受到的冲击载荷也是变化的,当打纬角确定时,能够计算出不同安装角度下的最大总支撑力,选取最小值进行孔位设计就能取得墙板较好的振动和寿命要求。
缝纫机缝纫性能测量评价系统的设计
林君焕 张国庆 张树有
纺织学报. 2013, (1): 116-121.
摘要
(
933
)
PDF
(1381KB) (
3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缝纫机缝纫性能评价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缝纫机缝纫性能客观测量评价系统.在缝纫机机械力学性能与缝纫性能之间构建了一个3层神经网络模型,该神经网络模型由4个子网络模型构成分别负责四个缝纫性能指标的评价,同时研究了面料可缝性、缝纫性能、面料缝纫质量三者之间的量化关系。提出了样本采集方案,设计了一套基于VB与Matlab的应用软件和基于USB数据采集卡的测量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在给定的样本下学习过程收敛效果较好,对被测缝纫机缝纫性能的评价与实际结果一致。
基于UG NX/Motion的电脑横机成圈机构建模与仿真
方园 夏凡甜
纺织学报. 2013, (1): 122-127.
摘要
(
899
)
PDF
(1462KB) (
51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国产电脑横机与国外电脑横机相比技术差距较为明显,缺乏系统地理论分析等问题,对电脑横机成圈机件进行建模研究,以提升电脑横机的整机性能。基于UG NX/Motion建立了成圈机件的瞬态力学模型,分析了三角对导针片垂直方向上冲击力的变化;结合UG NX分析软件对成圈机构进行了运动仿真,分析成圈过程中导针片的位移、速度以及加速度的变化情况,从而提高了织针的运动稳定性。并通过实验研究分析成圈过程中导针片的位移、速度以及加速度变化,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运动情况相一致,验证了成圈机件的瞬态动力学分析的正确性,为电脑横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管理与信息化
基于B/S结构的经编MES系统
朱启 蒋高明 丛洪莲 张爱军
纺织学报. 2013, (1): 128-132.
摘要
(
913
)
PDF
(1201KB) (
5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经编厂在生产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实际需要,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设计了基于B/S结构的MES管理系统。利用B/S框架、数据库技术、ASP.NET技术和C#作为后台语言实现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数据库的结构设计与安全性设计,以及系统软件的主要管理功能。详细介绍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以及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通过运行证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数据采集稳定,满足了车间生产管理的需要,实现了经编车间的网络化管理,促进了经编企业生产信息化的发展。
基于自适应离散小波变换的混合特征畸变织物疵点识别
杨晓波
纺织学报. 2013, (1): 133-137.
摘要
(
909
)
PDF
(1250KB) (
4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构造自适应正交小波识别混合特征畸变织物疵点。首先确定所设计小波的优化目标,然后采用二通道方法准确重建正交滤波器(Quadrature Mirror Filter, QMF)的结构实现方式,推导出目标函数,并通过目标函数选择具体的优化方法,建立起优化目标和QMF系数间的函数关系;最后采用构造出的自适应正交小波对3种类型的混合特征畸变疵点进行识别,通过两层离散小波分解,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经编提花无缝成形织物的计算机设计与仿真
张燕婷 蒋高明 丛洪莲 张爱军
纺织学报. 2013, (1): 138-142.
摘要
(
863
)
PDF
(1508KB) (
6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经编提花无缝成形织物特点,提出采用垫纱运动和贾卡意匠相结合的织物设计模型对该类织物进行CAD设计;在深入研究经编提花无缝成形织物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该类织物的线圈结构理论仿真模型;在以线圈根部为变形集中点的线圈偏移假设前提下,重点对各类提花无缝成形织物因纱线张力导致的线圈形变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上述织物设计模型、线圈结构仿真模型和线圈形变规律,采用VC++.net进行程序设计,实现了对经编提花无缝成形经编织物的直观快速设计与仿真。
综合述评
立体织物在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前景
李献鑫 孙颖 陈利 李嘉禄 潘宁
纺织学报. 2013, (1): 143-150.
摘要
(
1053
)
PDF
(2391KB) (
4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连续纤维及其织物增韧的二氧化硅基(SiO2)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韧性好、密度低等特点,是用于天线罩的理想材料。本文从不同增韧方式的成型工艺方法、增韧特点出发,综合评价了用于天线罩的颗粒增韧、晶须增韧和连续纤维增韧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提出适合于增韧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的立体织物纤维束结构,其中典型的纤维束交织结构包括2.5D机织、正交三向、三维编织及其衍生结构。最后,结合未来导弹天线罩材料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立体织物在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方面的广泛应用前景和研究重点。
汽车座椅面料的复合工艺及其影响因素
金梁英 崔运花 都胜
纺织学报. 2013, (1): 151-156.
摘要
(
1173
)
PDF
(1609KB) (
4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汽车座椅面料是一种由表层织物、聚氨酯海绵层及底衬织物或聚酯薄膜经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其性能不仅仅由其纤维、纱线、织物结构所决定,复合工艺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汽车座椅面料性能的好坏。本文着重介绍汽车座椅面料的火焰复合工艺,从其发展现状、原理、工艺流程及影响因素展开叙述;并以热熔法为例,讨论了汽车座椅面料复合工艺的发展趋势。汽车座椅面料的复合工艺正向着高性能、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