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牦牛绒纱线开发难度较高的现状,以研究牦牛绒纤维的可纺性为目的,对其物理力学性能,如表面鳞片结构、长度、细度、强伸性、卷曲性及摩擦性进行了分析,并与产品开发较为成熟的骆驼绒及羊绒纤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虽然 3 种纤维表面结构形态基本相似,但牦牛绒纤维长度较短、细度较细,相比骆驼绒及羊绒其纺制高支纱的难度也较高;因具有较高的整体强度和卷曲率以及较好的摩擦效应,纯纺难度低于骆驼绒及羊绒,用其制作的面料更具身骨。
以SiO2包覆TiO2纳米粒子为改性剂,与聚丙烯共混改性,用双料筒毛细管流变仪,测试分析了共混熔体的剪切流变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剂的添加增强了聚丙烯的非牛顿性,当其质量为6%,剪切速率为500 s-1时的非牛顿指数较纯聚丙烯降低27.1%,在4500 s-1时该值较纯聚丙烯降低14.3%;改性剂增大了聚丙烯的流动阻力,在240 ℃、1184.29 s-1的剪切速率下,其黏流活化能和剪切黏度较纯聚丙烯分别增大68.4%和22.1%;升高温度能明显改善熔体的流动性能,改性剂质量分数为6%的共混物在250 ℃、剪切速率为584.80 s-1条件下,剪切黏度较230 ℃时下降37.1%。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合理控制添加比例、熔融温度和挤出工艺,可改善共混改性聚丙烯的可纺性。
运用环形电极作为接收装置获得静电纺纳米纤维束,对获得的纤维束进行吸水保水及芯吸性能研究,同时对不同沉积时间和不同纤维直径的纤维束进行吸水和保水性能对比。结果表明: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吸水倍率和保水率均有明显增加;随纤维直径的增加,吸水倍率和保水率减小,但相互之间差别不大。此外,对其芯吸高度进行对比发现:随着沉积时间和定向程度的增加,芯吸高度升高;随纤维直径的增加,芯吸高度下降。
为实现大容量纤维检测(HVI)指标在原棉品质评价中的合理应用,并为配棉提供参考,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原棉品质综合评价方法。首先选取不同产地、不同等级的284种原棉进行HVI检测,为消除指标间存在的冗余信息,选择了13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利用提取的6项主成分因子构建原棉可纺性指数指数(FSI),实现了原棉品质的定量化评价;最后,讨论了FSI与成纱强力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FSI指数越高,成纱强力越高,对应原棉的可纺性能越好。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原棉评价方法能够定量地评价棉纤维的可纺性能,可为原棉品质管理及成纱质量预测提供参考。
将纤维束视为多孔介质,基于达西定律,对纤维束横向渗透率进行细观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建立了纤维束横截面单丝规则及随机分布的细观数值分析模型,在给定压力梯度下实现了对纤维束横向渗透率系数的数值预报;其次研究了纤维束内孔隙率不变时,模型尺寸对渗透率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了计算模型的尺寸效应,确定了纤维束横向渗透率计算的最小细观数值模型尺寸;最后进行了不同孔隙下单丝随机分布的纤维束横向渗透率数值分析,得到了孔隙率对横向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并与建立在单丝规则排列基础上的Gebart模型和Cell模型做对比。
为探讨紧密纺纱线的结构对成纱质量的影响,采用示踪纤维方法,在梳棉工序制得含有示踪纤维的生条,然后通过后道工序纺制成需要的纱线。在视频显微镜下通过观察纤维在成纱中的转移,来对比分析全聚纺与普通环锭纺、三罗拉网格圈紧密纺和四罗拉网格圈紧密纺4种纱线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全聚纺纱线中纤维平均径向位置最小,但纤维内外转移系数最大。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得数据给出纤维的包络线,并借助纤维的内外转移系数等特征参数,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纺纱方式下纱线结构对纱线强伸性能的影响。
为更加快速和准确地测试棉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基于研究室自主研发的JN-1型织物折皱回复性能动态测试仪,以 2 种棉织物为试样,选取样本容量、施加压力、加压时间和回复时间为试验参数,对织物进行折皱回复角测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测试样本容量为10个、施加压力为5 N、加压时间为5 min、回复时间为5 min时,测试结果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兼顾了试验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
针对带有重组织的织物图像特点,提出了一种根据纱线颜色进行图像分割的方法。首先将织物图像转化为Lab颜色模式,采用混合中值滤波算法滤除扫描噪声;其次通过设置色差容许值改变高斯权值的平滑滤波算法进行滤波,去除织物图像中的重组织阴影和同颜色纱线纹理,保留纱线颜色特征;然后提取织物图像的色差梯度,通过分水岭算法进行图像分割,获得区域标记图像;最后将颜色相近的分割区域进行合并,得到织物图像的分色索引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可以对重织物图像进行较为准确地分割。
负泊松比效应材料结构具有优良与独特的力学性能,而针织结构是制备负泊松比效应材料的最佳结构之一,为此,对经编机上生产负泊松比效应织物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负泊松比效应织物的结构进行设计,确定出其编织工艺,并在KS4特里科经编机上进行上机编织操作;然后,对织物分别从0°、45°、90°和135°方向进行拉伸性能试验,通过绘制不同方向的应力与应变曲线及泊松比与应变曲线研究其力学性能,同时分析了几种织物不同方向上拉伸的最终破坏形态。结果表明,不同织物在不同方向上存在力学性能差异。
基于量子扰动超导探测传感器超高的磁场灵敏度,将量子扰动超导探测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平板试件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构建了适用于量子扰动超导探测检测需要的薄板中圆形缺陷涡流分布的理论模型。提出了量子扰动超导探测检测平板三维纺织复合材料试件内部缺陷的磁通变化成像算法,利用OPENCV软件对磁通图像进行处理,准确判定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平板内部缺陷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描述了被检测试件缺陷的位置和尺寸;量子振动超导探测磁通成像具备良好的检测和定位的能力;相对于超声波等传统检测技术,量子振动超导探测技术是一种更为先进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技术。
为探究纺粘非织造布孔隙形状特征,按不同网帘频率制备了 5 种聚丙烯纺粘非织造布。采用宽长比等 8 个指标对孔隙形状作定量描述,并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指标值进行测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反映孔隙扁平程度和边界光滑程度的 2 个主成分,由此不仅消除了原指标之间的不独立性,而且使研究得以简化。分析了网帘频率对孔隙形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网帘频率的增大,孔隙形状趋于扁平,边界光滑度呈先升后降态势。研究结果对揭示孔隙形状影响非织造材料过滤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内在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研究“ O ”形中空芯材增强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的方法,计算芯材增强材料在具有不同入射速度弹体冲击下的结构动态响应。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冲击情况下弹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材料结构破坏形态与模式以及纤维体积分数对材料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具有一定初速度的弹体冲击复合材料靶体的过程中,其速度变化一般经历 3 个阶段;弹体加速度的波动规律可直接反映弹体承受靶体反作用力的变化情况;材料靶体的破坏程度还因弹速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这与靶体吸收与耗散冲击能量的多少有关;此外,在一般情况下,纤维体积分数越大,材料的抗冲击性能越无佳。
为解决天然羽毛蛋白在中性条件下水溶性较差而导致其在纺织上浆领域内使用受限的问题,通过将不同质度的亲水性乙烯基单体丙烯酸接枝到天然羽毛蛋白的分子链上,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接枝率且在中性条件下可溶于水或较好地分散于水的羽毛蛋白-丙烯酸接枝共聚物浆料。分别采用天然羽毛蛋白与接枝改性羽毛蛋白对纯棉经纱进行了上浆试验,测试了上浆纱的强伸性、耐磨性及毛羽数量。结果表明,对羽毛蛋白进行接枝改性可显著提高其浆纱性能,与纯棉原纱相比,当选择接枝率为29.72%的羽毛蛋白-丙烯酸接枝共聚物作为上浆材料时,上浆纱的强度提高了24.56%,断裂伸长率仅降低了14.49%,耐磨次数达到原纱的4倍,毛羽数量亦大为降低。
以三聚氯化磷腈、四氟丙醇及金属钠为原料,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合成出一种无PFOS的含氟整理剂,并研究了其在棉织物上的整理效果。通过红外图谱分析,合成产物符合设计要求;研究了整理剂用量、催化剂用量及焙烘温度对整理后织物的阻燃性能和拒水性能,得到了优化工艺:二浸二轧,整理剂用量100 g/L,催化剂用量2.5g/L, 预烘温度80℃,焙烘温度150℃。整理后织物的Tg和DTg分析显示,经整理棉织物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残渣量增加,LOI值测试显示,整理后织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接触角测试显示,整理后织物具有良好的拒水性能。
以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对纳米ZnO进行表面改性,进而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并将其应用于涂料印花中。对A-151改性前后纳米ZnO进行了红外光谱和动态光散射(DLS)分析,对复合乳液进行了DLS和透射电镜表征,研究了聚合过程中改性纳米ZnO加入方式对复合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纳米ZnO相比,改性纳米ZnO粒径增大;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粒径大小较为均一,为190~200 nm;改性纳米ZnO的加入方式对复合乳液粒径的单分散性和粒径大小影响不大,但会对其粒径分布产生影响;将改性纳米ZnO在乳液聚合的第二阶段加入时,复合乳液的凝胶率较低;复合乳液涂料印花织物的各项性能与商品涂料印花粘合剂印花织物相当。
采用未干的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纤维,分别用阳离子染料和分散染料对其进行染色,探讨纤维含水率、染色温度、染料种类和用量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干燥的PPTA纤维,用未干的PPTA纤维进行染色,可明显提高纤维的上染率和K/S值;染色纤维具有较高的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同时,染色后不会影响纤维原有的力学性能。
碱减量处理可改善涤纶长丝仿棉经编织物的服用性能。本文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NaOH浓度、处理时间、浴比、处理温度这4个重要参数对织物性能的影响,得到碱减量工艺的最佳参数:NaOH浓度为25 g/L,处理时间为50 min,浴比为1:15,处理温度为110 ℃。将经过该工艺处理的织物进行织物风格和扫描电镜测试,认为碱减量处理后的织物手感柔软、光泽柔和、触感接近于棉织物,达到较好的仿棉效果。
为了实现印花织物疵点的自动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高斯混合模型的疵点检测方法。该方法针对传统高斯混合背景模型应用于疵点检测中所出现的精度不高的问题,充分利用印花织物图像像素间具有很强相关性的特点,引入自适应分块建模的思想来实现印花织物疵点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进行疵点检测,正确率可以达到94%。不仅如此,该方法还能有效处理检测过程中所出现的光照不均和噪声等问题,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对印花织物进行疵点检测的方法。
纺织品中的7种醛类化合物与2,4-二硝基苯肼在酸性条件下衍生化反应生成各自的醛腙衍生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了醛类化合物的含量,建立了同时测定纺织品中7种醛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7种醛的衍生物得到良好的分离,各醛的浓度在0.15~7.5 u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4,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5.4 %~97.8 %,相对标准偏差为0.2 %~7.6 %(n=7),检出限范围为2.2~4.5 mg/kg,低于国标对相关醛类的限量要求。该方法能够满足纺织品中醛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适用于纺织品中醛类化合物含量的分析确证。
对服装模块化设计进行了研究,为智能化服装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将服装模块划分为固定模块和可选模块2类,根据服装设计和工艺知识总结出了模块划分需满足的条件,然后对两大模块进行了细分,得到多个服装模块,各模块的具体款式由其控制属性决定;分析了服装部件模块的变形规律,并对部件变形进行了归类;引入了二元决策变量的概念以确定在服装设计时各模块被配置的情况;建立了服装模块连接处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各个模块连接处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模块连接需满足的约束条件;最后将以上服装模块式设计的方法,应用于女西装的设计中,验证了服装模块式设计的可行性。
针对当前国内外仍然缺失有效评价服装热防护性能的通用量化指标的现状,提出了基于织物TPP(Thermal Protective Performance)测试的服装热防护性能评价方法。该服装TPP评价方法是通过拓展织物空气层厚度的TPP测试,同时对着装形态特征提取衣下间隙,然后将着装衣下间隙分布与织物不同空气层厚度的TPP值进行匹配与集成,从而获得服装热防护性能TPP值的评价指标。实验结果显示:相同织物条件下服装规格设计越贴体服装热防护性能越差,相同规格条件下织物性能越好服装的热防护性能越好;该服装TPP评价与燃烧假人烧伤评价所反映的服装热防护性能一致,可以与织物TPP、燃烧假人烧伤评估共同作为服装热防护性能评价指标。
根据人体的着装部位,可以将成衣分割成为衣部件。基于衬衫部件重构的纸样设计即是利用不同号型的衣部件重组生成个体样版的方法探索。本文以女衬衫为例,基于结构设计纸样并将其分成矢量部件,以国标中号型配置为部件取值范围,对应控制部位尺寸进行匹对归号,然后选取个性体为样本,根据样本各部位所属号型从系列样版中提取部件样版,进行重构从而实现满足个体尺寸的个性化样版的生成。通过虚拟试衣初步验证了本方法生成样版的可穿性,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数理分析,构建样版部件重构模型,为后期个性定制样版智能化生成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惠安女服饰于2006年被首批录入国家“非遗”名录,其结构与装饰特征渗透着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刺绣纹样更是独树一帜,惠安女服饰以不同的地域分布,划分为以大岞村和小岞镇为代表的2种不同的服饰型制,通过大岞村妇女服饰刺绣纹样丰富的题材,自由独立的组织结构,独特地域民俗色彩等特点,解析海洋文化背景下渔女服饰刺绣纹样特征及文化内涵;惠安女服饰刺绣纹样在历史传承过程中,融入了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等多元文化,是研究闽越文化传承变迁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贵文化遗产。
钢丝圈空间位置对成纱质量、纺纱断头率、钢丝圈使用寿命等均有重要影响,针对此,本文首先归纳总结出实际纺纱过程中气圈底角的关系表达式,并依据实际纺纱条件给出钢丝圈上受力及空间倾角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软件分析了钢丝圈质量和纱管卷绕半径对钢丝圈空间倾角的影响,指出钢丝圈质量对钢丝圈空间位置的影响较小,纱管卷绕半径对钢丝圈空间位置的影响显著。为分析钢丝圈空间倾角的其他影响因素提供了分析方法,同时为钢领钢丝圈的选配与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降低精梳机在高速运转时产生的振动,使用线性独立向量法,在对现有精梳机分离罗拉传动机构进行数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技术、ADAMS虚拟样机仿真技术和MATLAB计算机编程技术对精梳机的分离罗拉传动机构进行研究,探讨了该机构在运动过程中单个构件惯性力的大小以及在机构总惯性力中所占的比重,并比较了机构在添加配重前后惯性力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定时调节盘、连杆1、偏心套、摆动臂、连杆2、摇杆、摇杆结合件产生的惯性力分别占总惯性力的比重依次为:0.73%、8.01%、36.87%、38.55%、5.72%、8.75%、1.37%;通过在偏心套上添加配重的方式可使整个机构的惯性力减小11.30%,有利于提高精梳机的速度和降低能源的消耗。
通过触摸屏、编码器、位移传感器、PLC及变频电机协调配合,共同组成窄幅数字化梳棉机自调匀整系统的硬件部分。采用测长标记法测定了匀整机构的延迟时间,解决了其延迟时间不易测量的难题;然后舍弃常规的定时延迟算法,而采用定位移法设计延迟控制程序,来实现开环式自调匀整装置针对性匀整的要求。结果表明,此自调匀整控制系统可以有效改善生条质量,相比于无自调匀整装置时,生条重量不匀率可以改善50%以上,为纺制高质量的生条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线评价作为一种新的口碑方式对网购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及电商企业的商誉影响越来越大,提高网购消费者在线评价比例成为电商营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某大型服装网购企业销售数据及相应的消费者在线评价数据为样本,分析了产品SKU深度、价格、畅销程度等3个自变量以及产品性别、产品档次等2个调节变量对销售评价比的影响。结果显示,网购消费者参与在线评价的比例并不高,其销售评价比为55.6%;3个自变量对销售评价比都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2个调节变量对销售评价比的影响分别为:女装销售评价比受SKU深度的影响程度不如男装,但更容易受畅销程度的影响;高档产品销售评价比较低档产品更容易受SKU深度的影响,但受畅销程度的影响不显著。
为降低贸易壁垒的影响,增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世界各国的通用做法是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企业出口。针对促进出口措施的应用效果这一问题,该研究以浙江纺织企业为样本,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国家促进出口措施对企业出口绩效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显示,教育和培训相关、贸易推介相关和金融扶持相关的促进出口措施对企业出口绩效有正向影响。此外,直接出口企业中某些促进出口措施对出口绩效的影响强于间接出口企业。研究结果对纺织出口企业及公共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涤纶亲水改性的原理和存在问题,结合目前常用的亲水改性方法,介绍了用于涤纶表面亲水改性的几个方面:主要包括表面形态结构改性、表面接枝改性和亲水整理剂的涂覆整理。着重介绍了表面接枝改性方法,尤其是辐射接枝改性,分析了辐照诱导接枝的机理和改善涤纶辐射接枝率的措施。基于对这些改性方法优缺点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涤纶表面亲水改性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认为理想的涤纶亲水改性方法应该具有不损害其原有的优良性能、耐久性好、经济效益高和环境友好等特点。
喷墨技术是一项集计算机、材料和精密机械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首先总结了喷墨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新成果,利用轨迹法和数值模拟法分析了流体的喷射过程,并归纳了添加剂和温度等因素对喷墨流体理化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总结介绍了喷墨印花织物预处理、墨水研发和应用等方面的新进展,与此同时,分析了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最后,研究认为喷墨技术的理论性研究对促进喷墨印花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